为什么人文学者尤其该读《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这书已经火爆全球十来年了。我对这类畅销书一直有点抗拒,承蒙友人赠书,直到最近才看了一遍。

这个书我会把它和《枪炮、病菌与钢铁》放一起,都是一种高度自然主义的历史书写。

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就是说主要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来理解、解释人类历史。

相比我们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之类的,它更唯物一些,深入到生物学乃至物理学层面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文学者对这类书籍往往非常不屑:不过就是自然科学诞生的几百年来时常都有的科学崇拜症的表现,把人类历史、文化现象看得太简单了,解释起来太粗线条了。

一方面,这种书确实容易被高估,因为符合太多受过教育但又没受过太多教育的人的知识预设,会让人觉得太有道理了,特别是与传统历史书籍的写法相对比,更显得石破天惊。没文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总容易一惊一乍,觉得看到什么不得了的新观点了。

但这种书也容易被低估特别是会被文科学者低估。这种自然主义的历史书写,将人类史作为自然界的延伸,意义非常大,且并不会因为俗套而容易反驳。

文科学者看不起它,除了确实在人文学者自己擅长的小小领域,这类图书的作者的知识储备一般就是高端票友水准,另一方面,也是最最主要的,还是一种防备心理在起作用,觉得这是我们文科的私有地,不能让你们这套玩法来入侵。

怎么评价这类书呢?

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书中不同部分内容的评价可能会差距很大,自己熟悉的领域会发现作者说的也就是知乎精品帖子的水准。但能把这么多领域结合成一部大历史、真正的人类简史,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也好,《人类简史》也罢,都致力于把人类历史放到140亿年前大爆炸以来的物理世界之中,视之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连续发展,最近的一步则是将人类历史与进化论结合起来,人是怎么从非洲峡谷中的猩猩逐渐变成主宰地球的种群的?

这里的关键一步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化的出现,自然科学则是其中的爆炸性成果,接下来的决定性一步也许就是人工智能。

这类书籍其实都在讲这同一个故事,尺度非常宏大,因此在传统史学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情,几乎只有作为例子顺带一提的价值。

随着各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每过一二十年,这类大历史书写都需要被更新,《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有《人类简史》,《人类简史》也会被下一部爆款取代。

我们会把人从自然世界中逐渐发展至今的故事讲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准确。

传统文科处理的,实在只是这个故事中最末尾的一小段中的表层部分。

当然后者也很重要: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都生如蝼蚁,宇宙中短短的一瞬间、小小的一块地方就是我们生命的无垠背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