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4月8日,多个视频称,河北廊坊三河市最近对沿街商户口头通知,市区所有门头禁用黑红蓝三个颜色,要求商家在一周内自行整改。随之三河市商家连夜更换门头颜色,国民茶饮“蜜雪冰城”那显眼的红色不得不变成灰色,有的地方变成绿色,看上去不伦不类。

三河市街头,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在一夜之间褪成灰、绿色,这场由政府口头通知引发的店招管理,撕开了环京地区营商环境的伤疤,揭开了环京贫困带形成机理的隐秘一角。当舆论惯于用“虹吸效应”解释北京周边经济洼地的形成时,三河商家被迫更换门头的荒诞场景提醒我们,环京贫困带的形成绝非简单的“虹吸效应”可概括,比资源流失更可怕的,是制度环境的塌陷。

传统解释将环京贫困带归咎于北京“抽水机”效应——人才、资本、技术单向流入首都,导致周边地区发展失血。这种叙事掩盖了更深层的制度真相:北京多年对津冀投资绝非小数目,但河北实际利用京资增速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要素的流动从来不是简单的“近水楼台”,当三河企业办理施工许可需要比通州多交十余份材料时,地理邻近的优势瞬间被制度成本吞噬。

燕郊与通州的对比更具启示性:两地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但企业开办成本相差两倍有余,合同纠纷平均审理时长相差数十天。这种制度落差形成比地理距离更坚固的“柏林墙”,使得北京外溢的产业资源如同撞上隐形结界。在燕郊设厂虽然土地成本节省不少,但每年应对各类检查、评比、整改的时间成本大大超过土地成本,企业不得不选择回迁北京。

三河市对店铺招牌的“颜色管制”,恰是环京地带治理逻辑的微观呈现,当地方政府将大量的行政精力投入门头配色、牌匾尺寸、霓虹灯亮度等“视觉工程”时,真正的营商环境改善反而可能沦为次要议程。这种治理错位制造出独特的“环京成本”,企业既要支付市场化的经营成本,更要承担非制度化的“合规成本”。

这种制度性损耗不仅抵消了环京区域的土地、人力成本优势,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越是规范经营的企业,越难承受反复折腾的合规成本。

蜜雪冰城门头改造事件暴露的深层危机,是行政权力对市场规律的僭越,不同于北京推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环京一些地区仍盛行“正面清单”思维,政府事无巨细地规定商户“应该做什么”,而非明确“不能做什么”。

京津冀制度落差形成独特的“制度关税”。北京通州推行“一业一证”改革时,燕郊企业仍在为办理餐饮许可证跑多个部门,这种制度演进的速度差,构成比地理距离更残酷的区域分割。

当长三角用法治一体化创造出“上海研发+苏州制造”的协同范式时‌3,甚至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京津冀仍在行政壁垒前踌躇。三河商铺的灰色、绿色门头,恰似一道制度的“柏林墙”,既阻隔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映照着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未竟之业。

环京贫困带的本质是制度贫困带,其破局不在于否定虹吸效应,而在于构建“规则等高线”,唯有让京畿大地共享同一套游戏规则,才能将地理邻近性转化为发展协同性。这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终极命题,更是中国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