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有消息表明,奇瑞集团将对iCAR产品线进行调整,原本统属于奇瑞新能源的工厂、产品线,正在重新划分。

4月2日,进一步消息显示,奇瑞集团在芜湖召开了一场被业界称为“新能源分家”的经销商闭门会议。

其核心议题是,将2023年才全数划归到iCAR品牌旗下QQ冰淇淋参数图片)、大蚂蚁小蚂蚁三条产品线“重新”划归奇瑞品牌,同时宣布奇瑞品牌旗下代号“多米”的全新车型即将上市。


这场看似普通的产品线调整。其实是奇瑞汽车新能源战略推进过程中反复横跳的又一个新增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总是在10万元以下产品市场进行各种“不破不立”的尝试。

奇瑞汽车意欲何为?

2024年,奇瑞新车销售达到260.4万辆,同比增长38.4%,创造了年销量的历史新高。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58.4万辆,占总销量的22.4%。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狭义乘用车中国汽车市场全年累计零售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089.9万辆,全年渗透率达47.6%。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去年奇瑞在市场端整体表现强势,完胜大盘。

但是新能源发展失衡,新能源占比甚至不及大盘的一半。


奇瑞的基本现状决定了在新能源板块必须动作不断,难不成还要坐以待毙?

问题是,该怎么个“动作不断”?

具体来看,在2024年奇瑞新能源板块销量中,QQ冰淇淋以4万辆的成绩稳居首位,然而这是在2023年6.78万辆的高位跌落至此。

其次,小蚂蚁贡献了2.94万辆,而定位15万元级的纯电中型SUV大蚂蚁则基本被市场边缘化,每月个位数的销量可以忽略。

这些数字背后,无一不是折射出奇瑞新能源产品矩阵的深层矛盾:低端市场勉强维持的优势与中高端突围的艰难并存。

有一首歌词这样写到,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

此刻,iCAR就是奇瑞汽车在新能源这条路上的一盏路灯。

追溯历史,iCAR一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的奇瑞的产品体系中。

彼时,新势力破土而出,受到启发的奇瑞凯翼第一次提及iCAR,旨在“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的品牌定位,结果……没有结果。


此后,iCAR几番沉浮,直到2023年4月上海车展,iCAR再登主舞台,成为一个全新的电动汽车品牌。

在宽泛的品牌概念下,其产品将涵盖轿车、SUV、MPV,甚至商用车等车型,提供系统场景智能解决方案。

iCAR一头闯进全场景大品牌发展体系中。

不知道是不是品牌定位太过大而全,导致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产品切入点,重新亮相的iCAR在此后10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失联。

2024年2月,iCAR 03上市, iCAR品牌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开山之作。

而在此之前,奇瑞只不过是将既有的产品,比如QQ冰淇淋、小蚂蚁等划归到iCAR旗下而已。

iCAR 03在2024年销量为4.5万辆。

这其实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成绩。从iCAR 03初舞台时的火爆程度来看,市场表现趋势向下;

从奇瑞新能源整体水平来看,iCAR 03还算得上主要战力之一。

然而iCAR 03终究还是成不了奇瑞新能源赛道的白月光,不仅仅因为它的销售量不足以破圈,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品价值不纯粹。


这得从一个人说起。去年上半年,苏峻被任命为iCAR品牌首席产品官。而iCAR 03的首次上市时间2024年2月。

也就是说,拥有丰富互联网思维和产品定义能力,更具备在智能家电领域成功打造爆品经验的苏峻团队并没有直接参与iCAR 03设计与打造。

在苏峻看来,iCAR 03就是“前朝”的产物,它与QQ冰激凌、小蚂蚁等一众车型并无两样。

而在去年年底上市的iCAR V23才是苏峻团队的开山之作。

接下来,还有今年上半年亮相,年底发布的全新车型iCAR V25接棒而来。

然而,全新的iCAR V23市场表现并不好。

数据显示,iCAR V23在今年一季度销量为1.29万辆,甚至还略低于iCAR 03。

行业普遍认为,CAR V23因与同门车型iCAR 03价格重叠、定位模糊,导致内部竞争激烈,稀释了用户资源。

所以,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会被苏峻团队所容忍。

在今年年初,苏峻升任为iCAR事业部总经理之后,由iCAR 品牌内部产品线调整引发的奇瑞新能源产品线调整就在所难免了。

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奇瑞计划让iCAR 03/03T此前苏峻团队没有参与的两款产品脱离iCAR品牌。

目前正在推进这两款车的更名工作,以后两款车会划入奇瑞品牌。

此外,iCAR的工厂也会调整。

奇瑞正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新建一处工厂,用来承载iCAR品牌的产品,预计V23将在今年二季度由此前与iCAR 03/03T共线的芜湖弋江新能源工厂转入新工厂。


今后,QQ冰淇淋、大小蚂蚁,iCAR 03/03T更名之后的车型,以及新车“多米”,即将复活的纯电QQ等新老产品一起打包,交由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李学勇直管。

通过整合、剥离,调整产线、重新更名等一系列动作,奇瑞的目的是想让新能源的产品矩阵更清晰,更富有层次。

本质是重塑品牌金字塔结构:奇瑞品牌,承接大众化市场,聚焦5-15万元价格带;

iCAR品牌专注15万元以上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星途品牌将涉足20万元级中高端市场;智界品牌将冲击豪华车市场。

所以,为了这场百年大计,奇瑞不得不再一次出手,将自己的那些家伙什挪来挪去。

关于后续,想起来其实还是很美好的。

整合后,QQ冰淇淋等一众低端产品将与奇瑞传统燃油车共享渠道网络。在超2000家经销商的强大体系下,获益于渠道快速下沉带来的市场优势。


而剥离了低端产品的iCAR品牌将专注于智能辅助驾驶,高压平台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其南京研究院最新公布的V字型电子电气架构,已实现中央计算单元算力突破1000TOPS。如此,iCAR品牌的未来看起来清爽又明朗。

事实上,奇瑞执行了“低端养研发、高端树品牌”的战术,本质上是以市场换时间的战略缓冲。

然而,市场风险一直存在。

从2010年第一款新能源汽车奇瑞QQ3 EV上市算起,奇瑞新能源发展时间足足15年时间。

遗憾的是,迄今奇瑞没有打造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品。特别是在15万元以上主流售价区间,奇瑞新能源更难找到市场空间。

由此,奇瑞新能源长久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低端的廉价车的制造者。

如今,奇瑞还要继续加码微型车市场,即便依靠渠道的强大,供应链体系的强大,一时间可以获得薄利多销的优势。

难道,反过来这不是无形中加大了iCAR品牌向上的难度吗?

要知道市场认知的改变真的需要时间和机会。

而奇瑞如今的做法,似乎还在拉长这样的时间,削弱这样的机会。


反观另一个同样走油电并行路线的传统车企吉利汽车面对同样问题时,则处理得更妥帖,更体面。

占据主流市场的吉利银河2024年销量近50万辆,而领克、极氪“和而不同”的发展态势让中高端市场充满希望。

或许从战术层面看,奇瑞稳赢不输的又向前走了一步。

但这场始于产品线调整的战略革命,终将考验奇瑞在规模与利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艺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