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毛主席就曾经明确的指示过,关内地区都可以舍弃,但是唯独东北不能丢,必须打下来。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我党立刻组织了超过10万人的队伍接收东北,而这就是日后东北野战军的前身。仅仅过去了三年不到,东北野战军就膨胀为了一支总兵力超过100万人,拥有数量庞大重武器的战略军团,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军团。



‬东北工业数十倍于关内

我们以昭和制钢厂为例,这一家钢厂的钢铁产量就达到了关内的三十倍,昭和制钢厂在1933年成立,地址位于鞍山(也就是日后的鞍山钢铁厂),兴建制钢厂、轧钢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到1941年,昭和制钢厂已经达到了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产量达到日本钢铁总产量的23%,是名副其实的日本重点工业项目。

光是昭和制钢厂的产量放到关内就是巨无霸的存在,在1938年国统区手中的钢产量只有900吨,创下了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最低纪录。在宋朝时中国的钢铁产量都能达到7万多吨。在整个八年全面抗战中,国统区钢铁总产量为45264吨,生铁产量为41万吨,国统区钢铁总产量为45万吨,是东北钢铁产量的四十分之一。由于关内严重缺乏相关的生产设备,导致炼钢速度奇慢无比,生产出来的钢铁只能满足合金钢需求。



但是东北也不是乖乖的躺在那儿等着我们去接收。在1945年苏军进攻东北后,东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根据后来的调查,在当时东北电力下降71%,钢铁产量直接下降到0,水泥产量下降50%,纺织品下降75%,直接经济损失为8.58亿美元。但是东北毕竟底子厚,只要能恢复十分之一的产量就能够决定整个解放战争的战局。

后来的统计数字也确实证明了东北的重要性。根据《当代中国基本建设》数据,截止到1949年“按照原有设备能力估计,东北炼铁能力达到了全国的71%,炼钢能力达到了91%,轧钢能力达到了50%,”,全国一大半的钢铁产能都在东北,谁掌握了东北,谁就具有了大规模装备军队的能力。这对于基本上是自力更生的解放军来说非常重要。



‬东北工业生产能力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四野和东北局进入东北之后也充分利用了东北的工业产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同土办法制造出来的炸药产量可以明确查到的数字是六吨出头,因为我军缺乏足够的炸药产量,所以我军就无法威胁日军修建的炮楼等设施,但是到了解放战争中一切都不一样了,鸟枪换炮的解放军拥有了大规模生产武器烟火药的能力。

仅仅是东北的兵工厂在三年时间里就生产出来了260吨火无烟炸药,在如此的产能基础上,东北生产的军火支援了各个战场。华东野战军就很感谢东北的支援,因为只有东北能够生产华东野战军急需的大口径炮弹,野炮、山炮、榴弹炮等炮弹华东野战军根本无力生产,比如75毫米步兵炮的炮弹全都是东北局提供的,每月三万发,充分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

我军有了足够的武器装备之后才能打赢一场场大城市攻坚战。在1949年渡江战役时,我军的炸药月产量就达到了63.4万斤,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一共生产了753万斤炸药,能够填充上百万个炸药包,像是抗战中日军的碉堡平均每个能分配150多个炸药包,我们再也不用经历重火力不足的日子了。



‬东北非常重要,蒋介石拼了命往东北运送了七个军,其中包括最精锐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就是为了不让我党好好运营东北。蒋介石心里很清楚,一旦我党成功掌握了东北并且恢复了生产,那这场仗就不用打了,后果一定是输。杜聿明刚开始打得也确实不错,占领了沈阳到吉林的大片地区,拿下了一大片工业区,但是之后国军的一系列操作让东北局势糜烂,最后被我军一锤定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