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江中有座岛》节选。

复兴岛太小,步行环岛一周用时不到一小时,故事却不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染上了岁月的风霜,甚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有一段文字可以留下。

“(1949年)4月26日,蒋介石从奉化乘军舰到上海,亲自部署上海防御。他在复兴岛连续召见集团以上军官,训话打气。表示自己留在上海不走,‘要和官兵共艰苦,和上海共存亡’。”——刘统《战上海》中这么写道。4月26日,距离上海解放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胜利完成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南京、杭州、镇江、无锡等江南城市,正快速推进解放和接管上海。

穷途末路的蒋介石把他在大陆最后的挣扎放在了复兴岛这里,他还在做着“党国复兴”的美梦,他预测国际形势:“不出三个月,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到时候美国就会恢复援助。上海战略和经济地位重要,守备的兵力雄厚,军用物资充足,阵地也是坚固的。只要守上三个月到半年,形势一定会朝有利的方向转化。”(刘统《战上海》)事实上,他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10多天后,他从这座小小的复兴岛,满腹惆怅、无比落寞地沿海路逃往了更大的一座岛。


复兴岛公园初建于20世纪30年代(资料图片)

蒋介石在复兴岛的住处叫“白庐”,那是岛上仅有的一幢洋楼,两层楼高,位于现在的复兴岛公园一角。20世纪30年代,浚浦局在岛上建造职员俱乐部花园,命名为浚浦局体育会,也就是现在复兴岛公园的最初起源。这幢名为“白庐”的洋房最初是供外籍海员度假使用的,后来作为员工俱乐部,因为外墙通体白色,故而被称之为“白庐”。


白庐外景(徐晓彤 摄)

我们走进公园,繁花绿树扑面而来。正对着大门的小径深处,矗立着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上书繁体的“复兴石”三个大字,大石背面,则是复兴岛的历史介绍。公园里泛黄的落叶随风起舞,一棵棵大树撑起朵朵华盖,茂盛的绿草忘却了季节般生长。许是阴雨的缘故,公园几乎不见人影,只是在大草坪旁的长椅那里,见到一个人撑着一把伞静静地坐着。


复兴岛公园里的“复兴石”(汪思毅 摄)

195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上海及近郊一日游》,里面选取了29处值得市民一去的景点,其中也有复兴岛公园的介绍,但它几乎是最不被人熟知的地方。

“花棚后面有许多棵高大的龙柏,这一带有小小的假山石和池塘,也有几个土阜,土阜之上,种着香樟、枇杷、女贞、乌桕、马尾松、五针松、夹竹桃、合欢和各种不知名的树木。盛夏时节,密叶遮天,蝉声震耳,在 树荫下乘凉,再不会感到炎暑的可怕……”册子里这么写道。6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树木花草越加葱茏了。

我们沿着公园的小径走,很容易地找到了那幢名为“白庐”的小洋房。小洋房建筑面积不算大,从外表看也并不怎么有特色,更谈不上豪华,如果之前没有了解其背景,是很容易忽略它的。在生活中,我们因为有太多的漫不经心,往往便与历史擦肩而过。


白庐现为党群服务站(汪思毅 摄

白庐的外墙上挂着“杨浦区党群服务中心杨树浦驿站复兴岛公园党群服务站”的牌子,如果没有拍照,我是记不得这么多字的。进门,大厅里高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四周布置的大多是红色主题的内容,角落的墙上有电子屏,播放着浚浦局的历史。一位白净的小伙子向我们微笑点头示意。相聊之下,得知他是这里的志愿者,家住龙华,现在是五角场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一般周末他都会来这里服务。言谈中,对白庐的历史也略知一二,尤其是蒋介石来此居住的那一段。

我站在厅中有些恍惚,难以想象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邓可灿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