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师
巴金〔1904—2005〕,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我国当代文学大师,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出身封建官宦世家,自幼在家延师读书,1920年入读成都外国语学校,22年因病肄业, 24年入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27年赴巴黎留学两年,34年赴日本游学两年。
巴金
巴金深受五四运动影响,进中学便走上新文学道路,21年发表第一篇文章,29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中篇小说《灭亡》,署名“巴金”,引起文坛关注。以后,陆续完成《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萌芽》、《新生》和《寒夜》等等,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其间,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丛刊》、《呐喊》主编;1935—50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
青年时代
1949年,任全国文联委员、上海作协主席、《收获》主编,66年赴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81年后,一直任全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他一生以稿费为生,还一次又一次捐助公益事业、助建中国现代文学馆。
2005年,病逝上海,享寿102岁。
著作有《巴金全集》26卷。晚年出版杂文《随想录》五集。
巴金全集
二、巴金散文诗《日》的写作背景
巴金作为文学大师,他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小说、散文广为人知,但字里行间也流淌着大师深邃的哲思和炽热的感情。
入选小学语文的《日》,是巴金于1941年创作的散文诗。当时,我们中国正遭受到日本国的侵略,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这个时候,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万众一心,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的权利。
在这个特定的年代里,巴金以笔为武器,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去,他担任《救亡日报》编委、又任《呐喊》〔后改《烽火》〕主编。1941年,他怀着热切盼望胜利的心情,创作了《日》。
三、散文诗《日》原文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yáng〕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贵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四、《日》的内容和结构〔上〕
这篇散文诗,以文题《日》为导语,却不直接写“日”,而先写“飞蛾扑火”、“夸父追日”两典故,然后通过议论,表达“追求光和热”、“追求光明”的主题。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3层,层层深入,充满诗意,富含哲理。
层一,1、2自然段,描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生命的故事。
先写“飞蛾扑火”的奋不顾身、勇于牺性的壮烈形象。飞蛾具有生物本能的趋光性,有飞蛾扑火〔或投火、赴火〕之说,是贬义成语,比喻自取灭亡、自寻死路。可是作者在此文中,却反其义而用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充满诗意的笔触,多角度地描写飞娥扑火的艺术形象:一写它是“为着追求光和热”,理想是崇高的;二写它“将身子扑向灯火”,为理想而拼命奋斗,行为是英勇的;三写它“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以身殉职,结局是壮烈的;四写它献身理想时,“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它竟然达到目的,实现理想,如愿以偿了,因此,综合这四点,作者认为飞娥是一种英勇壮烈的美好生物,直言它“是值得赞美的”。
飞蛾扑火
接着,再写“夸父追日”的一往无前、不惜献身的伟大形象。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古代神话中,有个叫夸父的巨人,他立志追赶太阳,在路上渴得很厉害,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感到还不够,终于渴死在太阳落山的隅谷〔作者误记为日出的旸谷〕。这则故事表现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也可以指不自量力。作者取其褒义,说他“怀念夸父”,因为“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献出自己的生命。作者化用古代神话,怀念夸父追日,赞美他为了追求光明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夸父追日
五、《日》的内容和结构〔下〕
层二,第3、4两自然段,歌颂抗日将士追求光明的献身精神,并议论人间如果没有光和热,就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在前两段,作者描写飞娥扑火、夸父追日,歌颂光明,赞美献身精神,并不是突发怀古之幽情,而是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把他们看成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行为、美好精神。这是本文象征意义的第一层次,就叫物理性质的“光和热”吧。
在抗战最艰苦阶段,作者写此文,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作者写道:“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说,前面写动物、写神话,这里写“人”、写国难当头时的“抗日将士”了,从而,揭示出“光和热”的社会意义:象征“光明的前途、民族的解放”,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的伟大形象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同时,为了强化正面的描写,作者又在反面着笔,写“寒冷和寂寞”。既然“光和热”是喻“光明的前途、民族的解放”,那么,其反面的意思必是“亡国和灭种”了,于是,在强烈的正反对比中,作者强调:我们中国人民,与其在“寒冷和寂寞”中苟且偷生,不如在追求“光和热”中“轰轰烈烈的死”、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捐躯!
为了突出这种生死决绝的选择,作者用假设反诘句再次强调:如果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大声疾呼,人间不能没有光和热,呼呼人们为抗战而献身。
层三,第5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甘愿做人间飞娥,为追求光明而献身。作者先假设,如果他能象飞娥拥有一双翅膀,他就会象夸父追日一样,“飞向火热的日球”,只要眼前能得到“一阵光、一阵热”,就“化作一阵烟”了,也在所不惜,以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愿为抗战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综上所述,作者是采用象征手法,以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的形象,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的形象,赞美他们“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死”的浪漫情怀。
抗日战场
六、《日》的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诗选择了两个核心意象,一是自然故事“飞娥扑火”,一个是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前者利用了生物本能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追日神话的永恒性,都具有追求“光和热”的典型性,以及“献身光明”的象征性。同时,具象“火和日”,本身直接就象征“光明和前程”,又都与具象“寒冷黑暗”自然呈对立关系,能起到强化主题的效果。因此,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选择自然和神话故事为题材,题材典型,意象鲜明,又深层开拓,意蕴丰富,意境深远,主题突出。
第二、象征意义具是有双层结构,而篇章结构又具有递进性。
本文的象征意义,有物理性和社会性两个层次,表层描写物理性的“光和热”,深层则隐喻抗日将士的爱国思想和献身精神。
而本文的篇章结构,则具有递进性。全文是以文题“日”切入,导引出“飞娥扑火”和“夸父追日”两个壮烈故事,最后升华出为光明献身的人生最高境界,构成一个“从自然现象,到神话故事,再到‘人舍弃生命’故事,最后升华到哲理”、这样一个递进性的逻辑关系,分层描写,逐层深入,意蕴深邃,引人入胜。
总之,本文活用典故,意象典型,结构层进,语言朴实,充满诗意,富含哲理,为文情并茂的散文诗典范。陈存选2025、04、13
参资:百度百科《巴金·日》。
上海故居巴金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