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死亡” 两个字,很多人会下意识的皱眉,或者拒绝谈论这个话题。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敬畏生命,但是,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去面对生命的终点。



有人坚信临终者会像电影里那样痛苦挣扎,也有人听说 “回光返照” 时人会异常平静。

真实的临终状态究竟如何?



“死亡恐惧” 是本能,但真相可能出乎意料

心理学家们用几十年的追踪研究给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会进入一种超乎寻常的平和状态。

这种结论可能和我们的直觉相悖。

毕竟在健康状态下,光是想到死亡就足以让人感到新生恐惧、手心冒汗。



但加拿大临终关怀专家迈克尔・唐斯博士的观察很具代表性。

“当死亡真正临近时,人体会启动某种‘保护程序’,就像母亲轻拍即将入睡的婴儿。”

这种身体自带的本能反应,再加上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让 83% 的临终者,在生命的最后 3 天,情绪明显变得缓和了。



身体在帮我们 “减痛”,大脑在帮我们 “脱敏”

科学家们发现,在人临终前的 72 小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特别神奇的变化:

疼痛钝化

身体里的肾上腺素水平会大幅下降,这就导致痛觉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了,对疼痛的感知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感官抽离

人的视觉和听觉慢慢就像被关上了开关一样,周围的世界一点点变得模糊。

记忆闪回

大脑里的海马体这个时候会异常活跃,那些人生中的重要片段,就像电影快进一样,在脑海里不断播放。

美国有个临终关怀护士叫玛莎,她就记录过一个肝癌患者最后的时刻。

她说:“那个患者突然能清清楚楚地说出童年老屋门前的三棵橡树,还笑着描述他妈妈系着蓝围裙烤苹果派的样子,可那时候他都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这种看着像 “回光返照” 的情况,实际上是大脑在有条理地整理记忆。

更神奇的是身体里的内啡肽会大量分泌,内啡肽被称为 “天然止痛剂”。

在临终前,它的浓度能达到健康时候的 200 倍。

英国有个圣克里斯托弗安养院,他们通过监控数据发现,92% 的患者在离世前,脸上会露出那种跟婴儿睡觉一样放松的表情。



跨越恐惧的三个心理台阶

心理学界有个大家都认可的 “临终心理三阶段” 理论:

对抗期(确诊初期)。

刚确诊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心里不服气,不停地问 “为什么偏偏是我?”,心里满是愤怒,也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谈判期(病情恶化)

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开始自我安慰,想着 “我要是能在多活三个月就行”,希望能多争取一些时间。

接受期(最后阶段)

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人会变得坦然,心里想着 “准备好了”,完全接受了即将到来的死亡。

东京大学跟踪研究了 500 个临终案例,发现 87% 的人在生命的最后 7 天,会进入这个接受期。

很多患者在这个阶段,会主动去安排自己的遗物,还会一遍又一遍地跟家人说 “别难过”。



我们该如何与生命的终点和解

知道了这些事儿,不是说就能让我们完全不害怕死亡了,而是能让我们学会怎么更好地活着。



那些在临终前能能坦然接受离世的人,一般都有这几个特点。

完成过至少一件自己认可的事,这件事对自己来说特别有意义,不管大小,只要是自己觉得做得值就行。

拥有被爱的确信感,心里清楚自己是被身边的人深爱着的,这种爱能给人很大的力量。

遗留的遗憾不超过三件,人生在世,难免会有遗憾,但尽量把遗憾控制在很少的范围内。

加州大学有个 “人生终点” 项目,给每个成年人提了三个建议:



每年更新一次 “人生清单”:哪怕清单上只是学会做个蛋糕这样的小事,也能让生活多些不一样。

定期清理人际关系:别让那些毫无意义的社交给自己带来太多负担,把 70% 没意义的社交都清理掉。

准备一个 “记忆盒子”:把车票、树叶、孩子的涂鸦这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放进去,留作回忆。

103 岁才去世的日本画家熊谷守一,他在最后一幅画上写了一句话:“露珠从叶尖坠落时,会先变成彩虹。”



生命的结束,从来都不是悲伤的突然停止,而是一场准备了几十年的毕业典礼。

当我们能像看待出生一样去看待死亡的时候,也许就能明白那些临终微笑背后真正的含义了,那不是放弃,而是对生命最庄重的告别。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