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四年里,志愿军部队中诞生了不少战斗力超强的队伍。网上流传着各种排名榜单,比如"十大最强志愿军"、"五支最厉害部队"这样的说法特别多。
在各种战力排名榜单里,评判标准可能各不相同——有的看消灭敌人数量,有的算参加战斗次数,还有的统计击毙美军人数。但不管怎么排,被称作"万岁军"的第38军,始终是大家公认的最强部队,堪称王牌中的王牌。
关于第四次战役中彭总调派38军驻守汉江南岸的决策,外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这个决定是否正确,现在还不能简单定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分析。
38军最早是跟着哪位将领的部队
38军"万岁军"这个响亮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时,这支刚入朝参战的部队因为行动迟缓错失战机,被彭德怀司令员狠狠训斥了一顿。
38军这次行动延误,主要是因为他们没去确认情报真假,又害怕美军武器先进,所以拖慢了进攻节奏。等到后来才发现,那份情报完全是捏造的。
这件事让彭总火冒三丈。在第一次战役总结会上,他直接对着梁兴初发飙:"还说是虎将?根本就是个胆小鬼!"梁兴初实在听不下去了,小声顶了句"有话好好说",没想到反而让彭总骂得更凶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可见彭总当时是真气急了。
梁兴初在第一次作战失利后遭到严厉批评,但他没有气馁。第二次战役时他率部在松骨峰打出漂亮仗,彻底扭转了局面。部队获得"三十八军万岁"的嘉奖,全军士气大振。这场胜仗让三十八军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
提起38军在朝鲜战场的赫赫战功,大家肯定都知道,"万岁军"的名号谁没听过?不过要说到这支部队是怎么来的,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38军最早的那批人马,其实是彭总当年亲自带过的兵。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人组织发动了湖南平江的工农武装暴动,这次起义被称为平江起义。当时起义的主力部队是彭德怀指挥的独立第五师第一团。
平江起义胜利后,根据组织安排,这支起义队伍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由彭总担任军长职务。
1928年底,红五军规模持续扩大,与浏阳地区的游击武装合并整编成三个纵队。12月,彭总带领第一、第三纵队作为主力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和朱老总指挥的红四军成功会合。与此同时,黄公略率领第二纵队继续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开展游击作战。
在井冈山时期,红五军的两个纵队被整编进红四军第五纵队。但很快,到1929年9月,这些原属红五军的主力部队就与留守在湘鄂赣边区的红五军第二纵队(由黄公略指挥)汇合,重新组建了红五军。
部队整编后,彭总继续担任军长职务,黄公略和滕代远分别出任副军长和政委。当时红五军共设有五个纵队,其中第五纵队的政委由何长工担任。
1930年6月,红五军的编制又有了新调整,这次被改编为红三军团。根据军事档案记录,红三军团刚组建时,下属部队包括红五军和红八军两个军级单位。
红五军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但红八军的来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红八军就是从红五军分出来的部队。
之前说过,何长工是红五军5纵的政委,后来以5纵为核心扩编成了红八军。这么算起来,红三军团最早的那批人,其实就是彭总当年在平江起义时带出来的老部队。
红三军团组建时,彭总继续担任总指挥,滕代远仍为政委。黄公略在1930年初被调到红六军当军长。可惜的是,到1931年,他就在吉安不幸遇难了。
红三军团之后的发展过程很明确。1930年8月,它被划入红一方面军。随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到达陕甘苏区时,因为部队减员严重,被整编为第4师,并入红1军团。
抗日战争打响后,按照上级命令,原第4师部队经过整编,先是被编入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序列,后来在1939年正式改编为山东军区第1师,随后开赴山东地区作战。
抗战刚结束那会儿,山东军区的一师和二师就赶赴东北,和起义的东北军111师合并整编,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这支队伍的第一任司令是李天佑。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后来改名为东野第1纵队,是东野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特别擅长打硬仗。这支部队在四野成立后,正式更名为38军。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38军的前身就是彭老总当年指挥平江起义时的老班底。等到38军参加抗美援朝时,作为志愿军司令的彭总见到这支老部队,心里肯定特别欣慰。
这么一想就明白彭总为啥对38军第一次打仗没打好那么生气。这支部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似的。看到孩子犯了低级错误,作为老领导的彭总,心里肯定特别着急,觉得他们不该犯这种错。
他批评梁兴初,主要是为了督促他进步,要求更严格些,完全是为他好,没有其他想法。
汉江防御战
介绍完38军的历史背景,接下来聊聊汉江阻击战的情况。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汉江阻击战打响了。此前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被志愿军赶回了37线附近。吃了败仗的美军不甘心失败,一直憋着劲儿想找机会反扑。
1951年1月底,美军瞅准了时机。
那时候,咱们志愿军部队经过长时间战斗,人员损耗严重,急需休养和补充兵力。这个空档正好被美军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美军为了扭转不利战况,在当月25日沿汉江一带展开代号"霹雳行动"的大规模攻势。他们瞅准志愿军力量有所削弱的时机,想要通过这次进攻改变战场态势。
这场战斗发生在汉江附近,当时咱们的志愿军从整体形势来看,确实没占什么便宜。
之前提到过,从1950年10月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开始,到1951年1月这短短几个月里,他们接连打了三场大战。虽然武器装备比敌人差很多,打的都是最艰苦的硬仗,可还是接连打赢了好几场重要战役。
但志愿军此时也急需休整补给,恰逢春节临近。美军指挥官李奇微看准这个时机,觉得是反击的好机会,就突然发动了攻势。
美军这招就是想搞突然袭击,专挑志愿军状态不太好的时候下手。
美军这次真是豁出去了,为了完成预定作战目标,他们不仅从美国和盟友那里调来大量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增援朝鲜战场,还疯狂增加武器装备。光战斗机、轰炸机这些飞机就派了1100多架。
美军在1月25日完成战前部署后,出其不意地发起了军事行动。
志愿军当时正在总结第三次战役的情况。按照原计划,本该增援前线的部队还没到。比如第19兵团还在东北更换装备,而第3兵团那时还没组建完成(志愿军第三兵团实际是在1951年3月才成立的)。
当时部分兵力被调往沈阳参加苏军组织的多兵种联合作战培训,因此前线实际作战部队只剩下最初入朝的6个军(约21万人)和朝鲜方面的3个军团(约7万人)。
这些士兵已经累得够呛,这会儿正停下来歇着呢。
敌人突然打过来时,彭总反应很快,马上让部队从休息状态转为防守状态。他布置了"西边防守、东边放开口子"的打法:让38军和50军在西边汉江附近挡住敌人主力,防止他们往汉城方向推进;同时把39军、40军、42军和66军调到东线横城地区,故意让敌人进来,等他们深入后再包抄分割,集中兵力消灭他们。
1月25日到2月7日这段时间,西线战场的50军和38军打得很惨烈,美军连续发动猛攻都被他们扛住了。2月7号晚上,因为汉江开始化冻,志愿军司令部决定让50军撤到江北布防,江南就留38军一个军守着。
发现志愿军部分部队撤退后,敌军立即加强攻势,企图快速突破汉江防线。自2月8日起,驻守汉江南岸的38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承受着西线敌军主力的集中打击。
38军在坚守阵地时伤亡惨重。112师下属的334团和336团打到弹尽粮绝,基层指挥官几乎全部阵亡,超过半数连队只剩不到40人。武器装备也损失殆尽,很多班只剩几支枪还能用。
在汉江阻击战中,38军打得异常艰苦,但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连续坚守阵地20余天,成功拖住了美军第1军和第9军。这为东线友军创造了有利的战斗条件。
多亏西线部队的掩护支援,东线主力军成功消灭敌军超过1.2万人。
38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人数超过一万。正因为损失这么大,有人批评彭总不该让38军这样的主力部队去打阻击战,认为这是在浪费精锐力量,付出的代价远超过实际收获。
三、彭德怀的军事指挥艺术
这种观点靠谱吗?彭老总的做法真的有问题?说实话,在我看来,他这么做不仅没毛病,反而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之前提到过,38军最早是彭总在平江起义时带的部队。彭总对这支部队感情很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正因为太在乎,他才会对梁兴初发那么大火,说白了就是觉得38军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心里着急。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把38军当成亲儿子一样看待,为啥还让他们去守汉江南岸这么危险的地方?这不是明摆着不心疼自己的队伍吗?
不是这样的,彭总正是因为对38军特别熟悉,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38军打出了威名。彭总对这支部队特别满意,因为他清楚,即便面对最困难的局面,38军也总能出色完成任务。
面对敌军猛烈的攻势,彭总只能调派38军迎战。当时可用的部队只有38军和50军,综合考虑下来,派38军出战更为稳妥(这不是说50军不行,纯粹是根据当时战况做出的选择)。
38军再次展现出"进攻必破敌阵,防守必稳如磐石"的作战风格。考虑到当时汉江南岸防线的严峻形势,确实只有像38军这样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才能担此重任。
38军的作战能力我最清楚,考虑到当时战场的艰难处境,要想完成预定任务,给东线部队赢得时间,只有38军能担此重任。
彭德怀选择38军防守汉江前线,绝不是不心疼这支老部队,也不是浪费精锐打消耗战。实际情况是,只有这支战功赫赫的"万岁军"才有能力扛住这场硬仗,为东线友军赢得宝贵时间,确保战役最终胜利。
这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和旧军阀部队的本质差异。
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得考虑实际情况。彭总这个决定虽然心里不好受,但在当时那种局面下,确实是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