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一文中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轻易不会改变,这种习惯是动力,会推动我们参与习惯以内的各种活动,这种习惯也是阻力,会阻止我们进行习惯以外的活动。这等于是,审美习惯为我们划了一个圈子,把我们圈了起来。它不仅使我们对习惯以外的审美活动没有兴趣,还会对许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美视而不见,甚至取排斥的态度,因而无法进行新的审美体验。这么说,你可能不会相信,但是在我的经验里,它比线画的圈子明确,比竹编的篱笆紧密,有时它就是土石堆砌的墙,使你难于逾越,想跨越它还真不容易,少不了艰难,有时甚至是痛苦。
晴雪
我自学画时起一路走来,面对过不少这样的圈子,有的跨过去了,有的还圈着我。今天回顾一下,跨越得最苦的最难的印象最深的是从写实到夸张变形。那是经过多少个春夏秋冬,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习得的东西呀,好不客易能把形体结构比例画准,将物象画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将空间虚实轻重浓淡处理好,好不容易掌握的观察方法,好不客易获得的表现能力,成了没必要的多此一举,你想想看,即使我愿意改变,即使我愿意抛弃,习惯也不会愿意。写生时一旦比例不对形体不准就觉得难过,创作时一旦画得不像不细就觉得别扭。别扭了、不舒服了,自然就会去改、去修正,它是拼命往回拉呀。
农家姑娘
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你知道我怎么办吗?矫枉过正!作人物写生时,只看模特儿,不看画纸,强迫自已把眼睛鼻子画歪,嘴巴画大耳朵画小,强迫自已把五官装错位置,强迫自已画一只手长一只手短,一条脚粗一一条腿细,强迫自已去寻找作业完成后,那乱七八糟中以前视而不见的美。当然单用此法还不够,那时还专门找相关理论和包括儿童的作品在内的变形作品天天看。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摆脱它的束缚,终于眼睛一亮,原来歪歪扭扭、变形变态、变色错位也会那么美、那么有味!后来有段时间还喜欢上了儿童画,在课堂上跟学生说,我画了这么多年画,竟然没有小孩子画得好。大概从那时起,才算是从写实习惯的圈子里跳出来了,真的很不容易。
我是先学写意人物后学工笔人物花鸟,再转而画写意人物花鸟的,从写到工从工到写每一次的转换都经历审美习惯的转变,就像小朋友学跳房子,从这个圈跳到那个圈,起先以为跳到新的圈子,原先习得拥有的会白费蜡了,跳转后就没用没意义了,后来才知道,其实每跳一次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拓展和进步。
梅花八哥
现在还有些圈子圈着我,而且还有个大的圈子跨不过去,这个圈子是从具象到抽象。学画、画画几十年了,看惯了画惯了有鼻子有眼的东西,要去看抽象的点线面的不知所指,要去画抽象的肌理色块的不知所向,老习惯又作祟了。虽然能够理解一点其中意味,要接受喜欢却不是那么简单,要那样画更难,因为习惯不听我的。当然认识上也存在些问题,我以为中国画这个视觉图式非常优秀,就传统的具象的画法要学到家已经很难,一个画家努力一辈子都未必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跨出去,若是往那方向走,一不小心还可能会跳出中国画的圈子,弄得不伦不类。
实际上我也曾经试过,跳了几下,停了,感觉不行,不瞎蹦。后来就再也没有跳了,因为不知道跳出这个圈子后的作用和好处,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跳。不过从我跳过了的一个又一个圈子看,其作用是大的,好处是多的,不仅拓宽了审美的范畴,提高了审美能力,而且增强了创造的欲望。如果按照这经验看,似乎又应该再跳一跳,至于究竟该不该跳,还是去听听大师们怎么说吧。
仕女
小憩
芦塘小景
说明: 原文三流国画家在百家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