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命陨之后,貂蝉究竟去往了何方?这一谜题,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抹神秘余晖,始终萦绕在人们心间。
壹·连环计中的貂蝉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堪称《三国演义》前期的经典篇章。小说里,董卓专擅朝政,不仅鸩杀少帝,还肆意屠戮无辜。司徒王允一心除贼,却因董卓势大而无计可施。府中歌伎貂蝉见王允整日忧心忡忡,毅然自告奋勇为其排忧解难。此后,王允借助貂蝉的倾国之色,成功离间董卓与他的义子吕布;待时机成熟,又策反吕布,借其手一举铲除董卓。
董卓因祸乱朝政而遭千古唾骂,貂蝉则因英勇献身而为人传颂。尽管貂蝉主导的连环计并未在正史中留下确凿记载,但她的美貌、忠义与果敢,依然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记。
然而,貂蝉的故事却未能善始善终。吕布辗转中原,坚守徐州,最终被曹操击破,在白门楼被斩首。一直追随吕布的貂蝉,自此便没了踪迹。
那么,貂蝉究竟去了哪里呢?有人猜测,她已回到故乡,从此伴着青灯古佛度过余生;也有人传言,貂蝉被曹操赐予关羽,却惨遭关羽斩杀……
贰·探寻貂蝉的历史踪迹
貂蝉自出现在世人视野,便似被一层神秘的薄纱所笼罩。她的形象,既有历史的影子,又不乏民间创作者的精心雕琢。查阅正史《三国志》《后汉书》以及魏晋时期的诸多小说,均不见以 “貂蝉” 为名之人。唯有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提及:
“《开元占经》三十三《荧惑犯须女占》注云:《汉书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此事异同不可考,而刁蝉之即貂蝉,则确有其人矣。《汉书通志》今亦不传,无以断之。”
可惜今本《开元占经》已无此注,况且《汉书通志》也不见于各类史书记载,疑似伪作,这使得这条材料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就连梁章钜本人,也对貂蝉是否为真实历史人物存疑。不过,他在《归田琐记》中又表示:
“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
这一观点颇为中肯 —— 貂蝉虽可能是虚构人物,但或许存在历史原型。以吕布、董卓为核心,在他们身边的女性角色中,有三位极有可能是貂蝉的原型,分别为董卓少妻、董卓婢女与吕布之妻。
叁·董卓少妻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墯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 董卓遇刺前曾落马,少妻预感不祥,劝他不要上朝,董卓不听,随后便遇刺身亡。这段记载的可信度存疑,毕竟 “宿命论” 在当时的史料中屡见不鲜,往往是著名人物生死或大事发生前,常有预兆。
虽然此事体现了董卓少妻对丈夫安危的关切,但很可能只是历史书写的一种手法。众所周知,董卓贪恋美色,“淫乐纵恣”,纳个年轻小妾并非不可能。至于董卓少妻跟随董卓,是出于爱慕虚荣、身不由己,还是另有目的,如今已无从知晓。若为后者,倒是与貂蝉为除国贼委身董卓的形象相符。
不过,董卓少妻与吕布并无直接关联,而真正让吕布对董卓心生嫌隙的,实则是董卓的婢女。
肆·董卓婢女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段记载揭示了吕布背叛董卓的两个缘由。其一,董卓为人粗暴无礼,对吕布动辄打骂;其二,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私通,担心事情败露。前者由来已久,后者则成为他背叛董卓的导火索。
吕布初投董卓时,深受器重,二人 “誓为父子”。然而,董卓生性残暴,废帝后权势膨胀,对吕布这个义子便不再上心。《太平御览》引《典略》记载:“董卓虽亲爱吕布,然时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 可见,吕布不止一次面临生命威胁,全凭武艺高强、身手敏捷才得以保命。
董卓对吕布如此,对麾下的凉州武将亦是如此。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孙坚屡战屡胜,董卓派胡轸、吕布前去攻打,结果 “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大败而归。胡轸乃凉州宿将,素有 “大人” 之称,吕布为何与他不合?
《后汉书・董卓列传》注引《九州春秋》称:“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 吕布当时为中郎将,秩比两千石,按汉制应 “银印青绶”。历史学家方诗铭先生认为,胡轸扬言要斩的 “青绶” 便是吕布。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源于两人的内讧。
表面上看,这是胡轸与吕布的个人恩怨,实则反映出凉州与并州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站在董卓的立场,自然偏向凉州军。吕布受凉州武将排挤,还常遭董卓打骂,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心中难免怨恨。王允察觉到这一点后,以同乡身份接近吕布并策反他。太原王氏乃并州大族,面对王允的拉拢,在并州长大的吕布心动不已,况且刺杀董卓乃是忠于汉室之举,政治智慧不高的吕布认为这是洗白自己的好机会。
事实证明,吕布的选择没错。董卓倒台后,并州武将有了上升空间,吕布也获得汉献帝的好感。天子东奔至河东时,还亲自手书召吕布来迎,并加封他为平东侯,这是关东诸侯都未曾享有的待遇。
也就是说,吕布是在自身性命与利益受威胁的情况下,才与王允合作,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获取政治高位,为并州军谋发展;二是洗白自己,以大汉忠臣形象示人;三是赢得天子、太原王氏及其他名士的好感,积累政治资本与人脉。
至于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只是他背叛董卓的诱因,并非根本原因。吕布去找王允时,“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彼时,王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已有诛杀董卓的计划,见吕布来投,便顺势拉拢他:“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也?” 二人一拍即合,成功诛杀董卓。
在这一过程中,董卓侍婢或许并不知情,但不难看出,她正是小说中貂蝉形象的起源,即引发吕布背叛董卓的导火索。然而,从貂蝉故事的源流来看,这一说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伍·貂蝉故事的演变
连环计中有四个关键人物:吕布、貂蝉、董卓、王允。董卓的暴虐与王允的忠君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变动不大,主要变化体现在吕布和貂蝉身上。
吕布的好色本性与貂蝉故事的雏形。在《三国志演义》版的连环计中,吕布的好色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并非毫无根据。董卓的婢女,《后汉书》中称作 “傅婢”。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道:“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一说傅曰附,谓近幸也。” 可见她是照顾董卓生活起居的宠妾,地位虽不算高,却也是董卓亲近之人。吕布竟敢与之私通,足见其好色本性。
又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 吕布与麾下将领的妻妾有不正当关系,难怪会众叛亲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吕布是有妻子的。上文提及吕布之妻可能是貂蝉的历史原型之一,原因在于:吕布虽好色,却对妻子颇为 “宠爱”,两件事可作证明。
建安元年(196),河内郝萌反叛,吕布从睡梦中惊醒,不忘拉着老婆,以神力推倒厕所墙壁成功逃脱。另一件事发生在吕布被杀前的最后一战。陈宫建议自己守城,吕布率步、骑驻扎城外,无论曹操先攻哪方,城内外均可相互支援,待曹操粮草耗尽便可取胜。此建议本身并无问题,但在妻子劝说下,吕布并未采纳,最终困守城中,被曹操所擒。
实际上,此事另有隐情:郝萌叛变时,陈宫曾暗中参与,吕布因他势力庞大而未追究,但从此不再信任他。因此,吕布妻子的话只是一个借口。不过,不知情者会认为吕布因对老婆言听计从而错失翻盘机会,可谓色迷心窍。如此一来,这样一个 “恋爱脑” 为了情人对义父痛下杀手,似乎也合情合理。
貂蝉参与的连环计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志平话》,大致情节为:王允因董卓弄权而烦闷,来到后花园,见一妇人焚香祷告。询问之下,妇人道出自己的经历:“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 王允大喜,认为此妇人可安汉天下。随后,王允宴请董卓,以貂蝉美色诱其上钩;接着安排吕布与貂蝉夫妻重逢,并趁吕布外出将貂蝉秘密送入董卓府。吕布归来,见妻子被抢,大怒,趁董卓酒醉将其杀死。后来,吕布被困下邳城时,貂蝉再次出现。吕布被貂蝉情话打动,无心战事,整日与她作乐,最终被曹操所杀。
在这个故事版本中,貂蝉有了姓氏和小字,形象虽显单薄,但已有了大致轮廓。随着貂蝉故事的流传,越来越多的戏剧和评书对其进行演绎。
元杂剧《夺戟》称 “貂蝉小字红昌,原为布配,以离乱入宫,掌貂蝉冠,故名”,这里出现了任红昌这个名字以及 “貂蝉” 名称的由来。“貂蝉冠” 起源于先秦时期,因有貂尾与蝉羽而得名,秦汉以后发展为高级官员的礼冠。西晋时,赵王司马伦争权,滥封群臣,致使貂尾供不应求,只能以狗尾代替,时人嘲讽道:“貂不足,狗尾续”,这便是成语 “狗尾续貂” 的由来。在一些元杂剧中,任氏女入宫掌管貂蝉冠,故而得名 “貂蝉”。
这一说法在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得到进一步演绎:貂蝉本是忻州寒燕木耳村人,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大选入宫,掌管貂蝉冠,故而得名。至此,貂蝉的籍贯、姓名、家世及经历都有了清晰交代。剧中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连环计的情节安排也比《三国志平话》更为合理。王允不再奸诈,而是以历史故事晓以大义,说服貂蝉:“休顾那胖董卓一时春点污,博得个救君王万代姓名香。” 貂蝉被打动,毅然决定为国除贼,还主动用言语激怒吕布,促使他下定决心杀死董卓。
在这个相对成熟的貂蝉故事中,其历史原型更接近 “吕布妻子”,甚至带有一丝 “董卓少妻” 的影子。要知道,元杂剧中吕布与貂蝉本为夫妻,在故事演变过程中,貂蝉从被动入宫转变为主动献身,形象愈发高大丰满;而吕布依旧是那个 “恋爱脑” 武夫。见妻子受辱,他怒不可遏,顺着王允的意思杀死董卓。
到了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貂蝉故事又有几处显著改动。首先,吕布与貂蝉不再是夫妻,貂蝉只是王允府中的歌伎。原本貂蝉以吕布妻子身份引诱董卓,有违人伦情理,难免让读者不满;而在小说中,貂蝉献身一是为报王允收留之恩,二是为国家大义,这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反观吕布,与貂蝉萍水相逢,却愿为她背叛董卓,进一步强化了吕布好色的形象。如此一来,“董卓侍婢” 更贴近貂蝉的形象,进而被认为是这个人物的主要历史原型。可以说,小说中的貂蝉更像是 “吕布妻子” 与 “董卓侍婢” 的结合。
其次,作者为貂蝉设计了一些情节,展现她勇敢、美貌、忠义与报恩等美好品质,同时删去她的姓名、籍贯与家世,使这个人物愈发神秘迷人,并为她日后的神秘消失埋下伏笔。
随着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广泛传播,貂蝉作为前期重要人物之一,受到更多关注。对于她的结局,众多小说、评书和话本给出了各自的说法,这也导致貂蝉去向众说纷纭。
陆·关羽斩貂蝉
貂蝉 “声名远扬” 后,人们对她的情感呈现出两极分化。在众多流传至今的貂蝉故事中,她的结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悲剧,流传最广的便是貂蝉为关羽所杀;二是善终结局。
元代有无名氏《关大王月下斩貂蝉》,虽内容已佚,但从标题可略知一二。现存最完整的相关故事见于明刊戏曲、杂曲选集《风月锦囊》所收录的《三国志大全》。“关羽斩貂蝉” 的情节大致为:吕布被杀后,貂蝉被张飞擒获,献给关羽。关羽夜读《春秋》,询问貂蝉谁是英雄,貂蝉为讨好关、张,贬低丈夫吕布而夸赞他们。关羽听闻大怒,称貂蝉陷害吕布且无操守,遂拔剑将其斩杀。
貂蝉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呢?貂蝉故事在元代初见雏形,至明前中期愈发盛行,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南宋偏安江南,渴望收复故土;元代大批文人失意,对黑暗现实不满却无处发泄,便将这种情绪融入文学创作。王允巧施连环计,在一定程度上取材于春秋时期越国以西施诱惑吴王夫差的 “连环计”,越国借此发展壮大,最终灭掉吴国。
与西施故事不同的是,貂蝉故事诞生于程朱理学深入人心之后。纲常伦理对女子的束缚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使女性沦为男权社会的 “工具”。在《三国演义》中,以貂蝉为代表的女性角色虽已有自我觉醒意识,但仍无法摆脱 “工具人” 命运。而在成书年代与《三国演义》相近的《水浒传》中,女性更是被视为 “祸水”,各路好汉对其避之不及。
在这种偏见之下,人们对貂蝉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欣赏并肯定她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她的能力,认为一个女子能做到众多男儿无法做到的事,不过是凭借美貌,进而得出 “红颜祸水” 的结论。如此一来,貂蝉自然难以善终。在这种狭隘思想的推动下,貂蝉被关羽所杀的故事应运而生,迎合了部分守旧文人的心理。
小说常言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元杂剧中却说 “人中吕布,女中貂蝉”。貂蝉与赤兔马都被看作吕布的 “附属品”,吕布死后,赤兔马被曹操转赠关羽,因此貂蝉也应是关羽的 “战利品”。元明之际,有 “色者,武之大戒” 的说法,加之宋明理学倡导 “男女之大防”,“英雄不好色,好色不英雄” 成为主流观念。关羽乃英雄,自然不好色,所以不会留下貂蝉这个 “祸水”。
此外,关羽与 “貂蝉” 还有一层特殊关系。据《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此事在《魏氏春秋》《献帝传》与《华阳国志》中均有记载,可信度较高。
这里提到的杜夫人,能让曹操与关羽相争,必定美貌非凡。显然,《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中的 “貂蝉”,历史原型之一便是杜夫人。关羽向曹操求娶杜夫人,却被曹操留下,这样一桩 “绯闻”,难免引发后人诸多猜测。在一些元杂剧中,关羽与曹操也曾争夺貂蝉,关羽一时兴起将其斩杀。
柒·貂蝉的美满结局
尽管当时社会对女性存在偏见,但仍有不少文人对貂蝉持赞赏态度,希望她能有个善终。一些野史记载,貂蝉本是陕西米脂县人,成功诛杀董卓后,回到家乡低调生活。
还有说法称,关羽虽不好色,但并未对貂蝉痛下杀手,而是护送她返回木耳村。貂蝉回乡后守节未嫁,安度余生。在此基础上,有人说貂蝉最终出家,还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留待后人评说。
此外,一些元杂剧秉持 “惩恶扬善” 的理念,将吕布、貂蝉的结局改为大团圆。无名氏《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所有参与连环计的人都得到嘉奖,吕布、貂蝉获封赏,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上幸福生活。更有甚者,称貂蝉早已得道成仙,逍遥自在。
时至今日,虚构的貂蝉在不少地方仿佛拥有了真实存在的 “印记”——“不动产”。其中,较为典型的貂蝉墓有三座,它们分别坐落于甘肃临洮的梁家村、山西忻州的木芝村,以及四川成都北郊的青龙乡 。
我们心里都明白,这些所谓的 “貂蝉墓” 并非真实安葬貂蝉之所,然而,这一现象却真切地反映出世人对貂蝉的认可与喜爱。就如同她那扑朔迷离的下落,在后世不断流传的传说里,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美满、幸福的结局。这不仅是人们对貂蝉这一人物的美好寄愿,更是她在大家心中独特魅力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