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地方都在春节后提出了扩大消费的概念,大体就是让人们有钱花,敢花钱。的确,三年了,各种限制,加上心理的各种恐惧,难于挣到钱也自然不敢花钱。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除了有钱花和敢花钱之外,有专家提醒我们会忽略的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是城市职工,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或者在农村的农民,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人们都太忙了,难以有时间去花钱。



在城市中,城市员工的加班相当普遍,除了IT企业出了名的996之外,各行各业,只要是看着风光,收入不错的,基本就没有不使劲加班的。

或许你会想到一个特殊群体,不是农民工,而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真的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人,才知道他们的加班可比996凶猛的多,基本就没有能按时按点下班的。一些特殊的岗位,比如警察,可能过上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都是一种奢求,在一些地方上,甚至地方领导直接说: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而且基本没有加班费,纯属白干。



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可总有时间去花钱了吧?

在以前,城市化快速铺开的时候,农民工进城相当吃香。农民工挣了钱之后,也急迫的把钱换成新家具,新家电,甚至翻新了房子,购买了小汽车。农民的消费欲望一下子就起来了。可三年过去了,进城务工的人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农民消费变得谨慎了许多。虽然各个商家都拼了命的刺激农民消费的欲望,想把农民手头的资金释放出来。但起码目前看来,收效不大。这是为啥呢?



首先,三年来给农民最大的经验,就是居安思危,在增加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农民更是如此,以前都是存钱为了子孙上学受教育,家庭成员的大病用钱等等,可三年以来,农民意识到了,只有自己手里有钱,才真的能抵御风险,不至于为了钱团团转。并且刚过了年才一个多月,镇和街道上适合的工作也没有恢复到和三年前那么多,这都使得农民降低了自己的消费欲望。

其次,有些农民手里有钱,宁可存银行,也不敢花不消费。三年给人身体上带来的病症已经过去了,但是心理上带来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和城市退休工人相比,农民到了退休的年龄,只能靠自己的积蓄,而城市退休职工的退休金,除了自己用之外,还能经济上反哺儿女。在这方面,农民的心理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再次,农民在传统思想上,就注重节俭,只会把钱用在刀刃上。农民花钱之前,一般都有个心理评估,也就是这个钱是不是必须花,如果非必须,那么就不花。这一点在农民工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吃饭和穿衣,他们可以馒头、面条,穿旧衣服过活。可如果是子女上学,家人生病,就会不顾一切能拿多少拿多少。



最后,农民手头有些钱,但花钱都小心翼翼,细心地花,有专家表示:从根上说,还是挣的不够多,缺乏保障。

所以让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群体,有钱花,敢花钱的背后,是要让他们有足够的保障和获得感,而对于城市人口的扩大消费问题,重点在于让他们有时间去花。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区留言,一起参与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