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2日,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会见外宾,突然北面的一块玻璃“嘭”的一声裂开来。
安保人员听到这个声音,立马警觉起来,这分明是子弹撞击玻璃的声音。当时,所有人马上进入警戒状态,护着周总理和外宾快步走到另一个房间,并马上过去检查窗台。
几分钟后,接到报警电话的民警过来查看,发现一颗子弹击穿了两层玻璃,掉在两层玻璃中间。
民警神情严肃,竟然有人向人民大会堂射击,这威胁到国家领导人的人身安全,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当天公安部就成立了专案组,对枪击事件展开调查。
专案组根据射击造成的两个弹孔的延长线,通过推算,得出射击者的位置应该在长安街上。当时的值班人员仔细回忆当天周围的人,确定没有任何异常,那天经过的人也都很正常。
办案人员设想,会不会是有人开车经过长安街,在路过人民大会堂时,举枪射击,然后随车逃跑,这样想抓也要费很大功夫。
每天经过长安街的车辆不知凡几,当时能开得起私家车的并不多,排查结果也很快出来,那个时间点,多辆经过长安街的汽车,并没有任何异常和不同。
案件陷入僵局,大家好像陷入一个圈里,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其中一位办案人员提出一个大胆推测,有可能这枚子弹并不是来自长安街,而是来自更远的地方呢?比如离人民大会堂几百米的居民区?
这位同志再次仔细查看玻璃的碎片,发现破碎的玻璃大小不一,他认为当子弹第一下击打到第一层玻璃上时,碰到一定阻力,子弹头的力量肯定会减弱,那弹道可能就发生变化,不再沿直线运动。
这个发现,推翻了之前大家的推测,这颗子弹有可能是从更远的地方过来。为了验证他的推测,办案人员找来与子弹口径一致的步枪,进行实地射击实验。
他们模仿人民大会堂的二楼玻璃做了一个窗户,从不同距离发射子弹,结果很快出来,有两颗从400多米左右射击出来的子弹,在玻璃上形成了和案发现场相近的弹孔,轨迹也类似。
实验下来,基本可以确定,这颗子弹应该是从大会堂北面的居民区射来的。这里住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要查案并不容易,在请示周总理后,办案人员才能在这范围内查证。
射击实验让大家有了方向,办案人员在区域内,展开拉网式排查,在南长街44号大院里,办案人找到工作可疑枪支。经过对枪支膛线进行检查,确定这把枪就是打穿人民大会堂玻璃的那把。
找到“犯案”工具,紧跟着嫌疑人也浮出水面,竟然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原来,那天他在家里闲着,看到院子上空很多鸟飞过,于是把家里的枪拿出来打鸟,结果鸟没有打到,这发子弹竟然打到人民大会堂二楼玻璃上。
这个小孩着实贪玩,弄得虚惊一场,孩子年纪还小,也并没有故意作案。周总理指示民警对小孩进行一番教育,就送他回家了。
案件告破,却提醒中央领导,个人持枪的事,需要规范起来,不然这次是小孩不小心打破人民大会堂的玻璃,下次如果有敌特想掀起风浪,很可能就不是打碎一块玻璃那么简单。
从那以后,新中国加强对全国枪支的管理,直到1996年全面禁枪,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