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孩子看起来很努力,很少浪费时间,甚至吃饭和排队时都在学习,争分夺秒刷题和读背,可是成绩却丝毫没有提升。
孩子也因为越努力而越焦虑不安,学习效果也不好,情绪也更加烦躁。
家长嘴上不说,但心里也在暗暗质疑孩子真的努力了吗?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明明这学期看着孩子学习认真了很多,作业也按时完成了,周测的成绩也还不错,可是月考成绩一出来还是停留在原地。
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在假努力,孩子似乎给我画了一个大饼,让我过度乐观和相信孩子了。
冒出这样的想法后,我觉察了下自己对孩子成绩的不满,源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完全不符合我的预期,不管是我看到的还是孩子跟我沟通过程中,成绩都不该停滞不前的,所以我很容易给孩子贴“不努力”的标签;
第二个原因是明明我看到了孩子比之前努力,这是事实,可是结果让我心里没底了。
后退一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是假努力还是给我了一种假象?
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付诸行动”,它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当不能直接表达情感和情绪时,会做出相应的行动。
也就是用行动来表达潜意识深处的情绪,通过行动来缓解内心的冲突。
而我对孩子的不理想的成绩就是这样,虽然我嘴上说没事,但内心是有点失落和没底气的。
面对孩子时,虽然我没有说什么,但我会刻意跟他保持距离,甚至不愿跟他说太多。
还有就是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虽然他嘴上说没事,但内心却很烦躁,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相对配合。
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孩,在有情绪或没有好的结果时,会忐忑不安,也会夹起尾巴做人。这其实也是一种防御。
防御过程的“付诸行动”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把内心的想法,积极的落地到行动;
一层含义是行动来化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情绪以及忐忑的心。
前者是积极的行动,后者只是为了缓解焦虑和缓解冲突以及发泄情绪。
如果家长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看不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那么很容易就造成孩子作用防御机制的“付诸行动”。
孩子这样看似积极的行为,会隔离情绪,也会让孩子更加压抑。
所以对勤奋的孩子但没有进展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斥责和怀疑,而是稳住自己的心态。
并不是所有的“忙起来”都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也并不是见缝插针的把时间充满就真的有效率。
如果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或者为了忙碌而忙碌,会造成一种假象,甚至作为一种无效模式而被固定化。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如果只是为了求得心安,而不是为了追求效果,那么学习可能就成为一种程序化。
也有孩子把努力当成一种机械模式,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全天都学习,但学习效果却很差,情绪也会越来越焦虑。
我学生时代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非常努力,晚自习下课,我都不舍得睡觉,还在昏暗的路灯下学习,但学习成绩依然不咋样。
努力过后还没结果,就会产生很多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觉得自己真的太笨了,怎么都学不会!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自我要求,反而越努力越不堪重负,越回避学习,越觉得自己笨得出奇。
当时间都花在情绪与对自己的对抗之中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和整理,只是机械的努力。
当努力不是为了效果,而只为求安心时,就很悲剧。
幸运的是,我的孩子从来不会像我一样只为安心而学习,他比我更洒脱不羁。完全遵循自己的心意,觉得需要才会学习,不然任何人都强迫不了他去努力。
当我接纳孩子跟我不一样,接纳孩子不努力也没关系,接纳孩子比之前努力了,但还没有相应的结果也可以时。
我对孩子努力却没有相应的结果,就释怀了。相反我更相信孩子在经历了长长的黑暗期,也会迎来新的开始。
因为我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从来不怀疑,同时我也看见他比之前努力,只是努力的程度可能还不够,但这不是我能左右的。
相信并且尊重,允许且接纳,所有的潜意识不满意都烟消云散,一切都变得欣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