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秦始皇颂(三首)

吴国发

2025年4月12日

内容提要:这是歌颂秦始皇的三首七言律诗。三首诗的意境和对秦始皇的赞颂逐步递进。第三首,以峻奇意象和凌厉笔法塑造秦始皇的豪迈气魄和雄才大略,把秦始皇创建的千秋伟业赞颂到了极致。

关键词:七律 秦始皇 皇帝 战国时期 国家统一 篆书 长城 度量衡

秦始皇嬴政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两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另一个伟人是新中国的太祖。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大一统的多民族中国,就没有延续5000年的中华文明。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值得每一个有文化的炎黄子孙大书特书。有感于此,我精心创作三首《七律·秦始皇颂》。

三首诗的意境和对秦始皇的赞颂逐步递进。第三首,以峻奇意象和凌厉笔法塑造秦始皇的豪迈气魄和雄才大略,把秦始皇创建的千秋伟业赞颂到了极致。



秦始皇颂·其一

鲸吞六国卷洪流,篆同四海墨痕收。

堑山堙谷驰车马;销镝铸钟安冕旒。

竹简余灰留谤议;城墙绵延锁貔貅。

咸阳秋雨埋弓剑,谁解琅琊石字幽?

注释

(1)“篆同四海”指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一律使用篆体。

(2)“堑”读[qiàn],指堑壕,天堑。

(3)“堙”读[yīn],土山。

(4)“销镝铸钟”见第二首诗的注释“铁铸金人”。

(5)“冕旒”: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这里指朝廷官员,隐喻社稷。

(6)“竹简余灰”暗喻秦始皇焚毁部分占卜书简。

(7)貔貅[píxiū],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8)“琅琊石字”指《琅琊刻石》,又称《琅琊台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琅琊石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颂诗”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是小篆书法作品。

秦始皇颂·其二

天工裂帛定千秋,俯仰百代一帝收。

字勒石文同赤县;铁铸金人镇神州。

驰车直道通星野;列戍曲墙断海流。

祖龙虽死魂犹在,漫卷史书赞未休。

注释

(1)“字勒石文”即《琅琊台刻石》,见第一首诗的注释。

(2)“铁铸金人”即“十二金人”,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而下令收缴民间兵器熔铸成的十二个巨型铜人像。这些铜人因材质为青铜(古称“金”)而得名。

(3)“驰车直道”指“驰道”,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所修一种古代高等道路。驰道是帝王车驾通路的干线。因为驰道被修筑时,按最近的距离取直,弯曲较少,故称之为“驰车直道”。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主要有两条干线。一条直达燕、齐,即今山东、河北等地;另一条通达吴、楚,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濒临海边。史书记载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建筑状况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道广以至五十步。各地驰道建成之后,秦始皇曾多次通过此道巡游各地。

(4)“曲墙”指万里长城。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赵国为了防御漠北游牧民族的侵略,建筑了长城。秦始皇时期,把北方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了,成为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

(5)“祖龙”指秦始皇。

秦始皇颂·其三

崩岩裂石卷龙旌,六合风雷掌上轻。

鞭山驭工填南海;掷火挥师驱北腥。

十二金人宵拭刃;廿万铁甲昼吞城。

同文同轨同政制,千秋伟业万代惊。

注释

(1)“六合”指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华夏统一。“六合”源于唐代诗仙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2)“鞭山驭工填南海”:传说,秦始皇南巡到洞庭湖(那时称为南海)北岸,命万名工匠砍伐君山上的树木造百艘巨艨作渡湖之用。工匠砍树伐木,扰得寓居洞庭湖中的龙王日夜不宁。南海龙王十分恼怒,派虾兵蟹将兴风作浪,在湖中掀起轩天大波,把秦始皇造的巨艨冲得头破底穿,全部沉入水中。始皇咬牙切齿,问臣僚和术士们有何报复之策。一方士奏曰:“江北衡山,其高万仞,广千里。臣有一赶山鞭,可赶去填平南海。”始皇大喜,便执鞭驱赶巨山朝南飞去。于是,衡山被驱赶到了洞庭湖的南面。

(3)“掷火”指烽火台点火,警示敌人入侵。

(4)“北腥”:指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以羊肉为主食。对于农耕的华夏民族,游牧民族身体有“腥骚”气味。

(5)“十二金人”见第二首诗的注释“铁铸金人”。

(6)“廿万铁甲”指秦军统帅王翦[jiǎn]及其儿子王贲[bēn]带领的20万军队。王翦领军灭掉了四国;王贲领军灭掉了剩下的两国。

(7)“同文同轨”特指“书同文”、“车同轨”。这里泛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