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宣布进行“大手术”式改革,以及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引发社会关注。文科发展相关话题的关注度不断升温,社交媒体上关于文科生就业前景及学科价值的讨论持续发酵,引发了一场对学科调整的重新审视。

高校纷纷进行专业调整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未来文科专业的转型路径和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事实上,我国早已提出“新文科”且已有高校开启新文科探索,相关专家表示,未来文科专业的孩子仍然具备多元化的出路,但是高校的传统文科需要变革、改进。

高校学科专业正在加快优化调整

复旦大学即将开启的改革措施社会反响强烈。日前,迎来建校120周年的复旦大学将2025年度的关键词确定为“改革·破局”,提出要打造“新工科”和“新文科”,其中学校新的招生比例,文理医工和交叉门类各占20%。

复旦大学这一重大调整也被视为高校发展的风向标。一时间,这一消息被坊间解读为“复旦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该问题回应称,今年复旦本科生招生计划,文科确实有所减少。他进一步指出,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本科2025级的30%,但内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型升级。传统文科的招生数有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

华中科技大学近日则提出实施“新工科+新文科”的融合发展战略,新成立的设计学院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着力打造“AI+文化创新”新范式,以人工智能为创作媒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生成式再造与数字化传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表达体系;同时以“AI+创意文娱”,发展面向数字娱乐与沉浸式体验的新一代设计内容与形式,构建设计引领下的未来数字文化生态。

我国正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步伐。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每年集中进行一次,并对高校停招5年及以上的专业进行撤销预警。部分高校公示撤销部分本科专业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例如,2024年,西北大学拟申请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管理科学、图书馆学、广告学、视觉传达设计等7个本科专业,均为文科专业。

实际上,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

AI浪潮下文科专业如何坚守?

AI在基础文科工作中展现无穷潜力的当下,一些文科生和家长心生担忧。“无用之用”的文科,在时代浪潮之中要如何坚守?

在毕业生就业压力激增的当下,文科专业持续“内卷”、“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在社交媒体平台屡屡出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需要从更长远和宽广的视野理性地看待。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与此相关的学科在需求拉动下出现增长,相对而言,文科受资金与需求限制占比在一定范围的减少属于正常,引导学生选择更有市场需求的学科以促进经济复苏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金力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今年复旦本科生招生计划文科有所减少,一是因为高考文科生源在萎缩,二是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遇冷,社会的需求在萎缩,但文史哲等“老根”学科变化不大。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的科学”,能够直面和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AI时代回应人类终极问题。人文社科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力强调,文科是复旦的旗帜、是“老根”,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优势学科、高峰学科,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或缩减,必须加强支持和投入。

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博士康小明认为,文史哲专业在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中有特殊作用,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史哲专业的根基性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因此,语言学及其相关专业、历史及其相关专业以及哲学及其相关专业需要继续做好做强。

“只是文史哲专业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其他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有机融合,方能将其根基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其他文科专业也面临着变革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文科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科专业,例如社会学类、各种史学类以及法律类专业等、亟须通过跨学科融合、引入前沿技术等方式进行学科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升级。”康小明说道。

回到家长及文科生们关心的问题,面对AI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挑战,在康小明看来,未来文科专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新文科等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文科专业仍然非常重要,理工科的发展仍然需要科学伦理以及风险治理的保驾护航,社会事业发展仍然需要大量文科人才,无论是教育还是政府部门,或者是非营利组织等。

此外他提到,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紧密,从而为新兴文科专业的出现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空间。“由于AI技术对人类脑力功能的替代和延伸,确实会有很多文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探索发展“新文科”

“中国高校的传统文科需要变革、改进。”储朝晖指出,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播层面的文科以后没有太大的价值,需要加深、拓展专业的内涵,还要解决资金不足、效能不高等问题。

为此,中国高校管理机构倡导探索发展“新文科”。什么是新文科?内涵和模式上和传统文科相比有何不同?

2020年11月,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将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再次为文科发展指出方向: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如果说“新工科”是直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叉学科,那么,“新文科”就是直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

他进一步透露,复旦大学今年本科招生,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希望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把复旦文科的品牌进一步擦亮、优势进一步巩固。”

文科有哪些转型路径和方向?康小明认为,一是文科与科技的融合;二是文科与跨文化的结合;三是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四是文科的内涵升级、外延拓展。

实际上,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探索。金力举例称,目前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是重镇。一群中青年学者跨学科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甲骨缀合,最近一年多就新拼缀成了甲骨50组。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2025年综合评价报名通知中也可以窥见文科转型的路径,例如新增多个具有“区域研究”特色的交叉融合专业,包括欧洲研究、东南亚研究、非洲研究等。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还推出“金融学+英语”联合培养项目,尝试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未来文科专业的孩子仍然具备多元化的出路。”在康小明看来,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工作,例如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等工作。二是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领域,例如人文科技、科技伦理、科技风险治理等。三是创造性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制作岗位,例如影视剧的内容创作、高水平文档的写作、深度的时评分析等。四是依托AI工具从事的岗位。五是提供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以及决策支撑等领域的工作。

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岗位需要,康小明建议文科专业毕业生,要具备熟练使用AI工具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的理解与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是AI技术很难替代人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科生要明显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以及机器人的比较优势领域。”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