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肉横飞的朝鲜战场,仅有两位志愿军战士荣获特级战斗英雄称号,一位是杨根思,另一位是黄继光。那么他们又是凭什么能够获得这一殊荣的呢?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在盖马高原打响。起初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这里最多只有几万中国军队进行象征性抵抗。他麾下的陆战一师,堪称美国王牌中的王牌。该师的后勤保障规模惊人,仅随机配送的后勤物资就达35万吨,此外还有大量飞机、大炮、坦克,仅配备的无线电台多达1600多部。这意味着什么?远超我们整个志愿军的配置!麦克阿瑟难以想象,究竟何种力量能够阻挡这样一支强军。

然而,在崇山峻岭之中,一支15万人的中国志愿军早已悄然设伏。杨根思,正是这支部队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自幼父母双亡,15岁前往上海投奔哥哥,在十里洋场四处流浪,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来,他加入新四军,凭借出色表现屡立战功。1950年,作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成员,杨根思赴京参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结束会议后,他未作停留,直接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为了阻击进犯长津湖的美陆战一师,杨根思所在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严寒长途奔袭,一路翻山越岭,补给全无。他们翻越朝鲜北部的狼林山脉,途经雪寒岭、荒山岭、死鹰岭、剑山岭。单听这些地名,就能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当时,有个小战士冻得受不了,向连长杨根思讨烟抽。烟刚点着,没抽几口,与他交谈的战友就发现没了回应,一看小战士竟已冻死。11月27日,杨根思所在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全部抵达长津湖地区。

此时,杨根思连队驻守的小高岭,正遭受美陆战一师的轮番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小高岭白雪皑皑的山头炸成一片焦土。出发前,杨根思立下军令状:“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爬上小高岭半步!” 早晨7点多,杨根思率队进入阵地,考虑到山头面积有限,部署过多兵力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他仅带领30多名战士进行防御。尽管经历过国内诸多战役的洗礼,见识过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但当真正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时,杨根思仍深感震撼,美军的炮弹如同不要钱一般倾泻。



陆战一师的进攻一波接着一波,20多门大炮像犁地一样反复轰炸山头,飞机也不停地低空掠过。仅仅是飞机轰鸣的声音和气浪,就能让人神经崩溃,小高岭每时每刻都笼罩在火海之中。每当敌人以为山上已无活人,准备冲上来时,杨根思都会指挥战友从废墟中一跃而出。这让美国人开始怀疑,他们遭遇的究竟是人还是鬼。就这样,杨根思带领战友们连续打退美军8次冲锋。

傍晚时分,杨根思环顾四周,身边只剩两名战士,而且子弹已经打光。由于美军飞机和大炮的封锁,增援部队无法及时赶到,阵地眼看就要守不住了。他指着没有子弹的重机枪,告诉剩下的战友:“你们一定要把这重机枪带回去,这是咱营里唯一的重机枪,绝不能留给敌人,想方设法带回营地。” 两名战士意识到连长决心赴死,说什么也不同意,坚持要与连长继续战斗。但杨根思命令他们必须撤离,无奈之下,两名战士三步一回头,心中明白,这或许是与连长的最后一面。



此时,小高岭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人。他将散落的手榴弹绑在炸药包上,深知自己即将与世界告别。40多个美军冲上来,发现阵地上没有了枪声,便蜂拥而上。杨根思毫不犹豫地拉开导火索,纵身扑向美军。瞬间,一声惊天巨响,一切都淹没在火海之中。

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在异国他乡,在寒风刺骨的小高岭上,杨根思当时在想些什么,又以怎样的眼神面对冲上来的美军。但我们知道,他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誓言。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杨根思在冰天雪地中急行军12个小时,没吃没喝,又坚守阵地12 小时,直到子弹打光,最终与40多个美军同归于尽。



他震撼的不仅是我们,还有他的敌人。此后,美军再也不敢贸然与志愿军短距离对峙,因为他们见识到,中国军人随时会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无畏精神。杨根思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一位美国幸存老兵曾这样向记者描述这场战斗:“你永远不要以为战斗结束了,他们随时会从尸体堆里一跃而起。中国兵只要人没死光,战斗就不会结束,太可怕了。碰到这样的对手,我们赢不了。”

电影《长津湖》中有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如今听来,依旧令人动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