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德让刚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设立一个“总统科学委员会”二战末期,通过回形针行动被带到美国的104名纳粹德国火箭专家,摄于德州布利斯堡
特朗普又挥刀了,这次,不是挥向对外关税,而是挥向了美国科研界的命根子。在华盛顿用“削赤字”的名义大肆砍科研预算、清洗高校体系的同时,一场悄然上演的“人才大逃亡”正从学术实验室蔓延至大西洋彼岸。
对欧洲而言,这是一场意外的“脑力馈赠”;但对美国来说,却是自断脊梁。
快餐总统,砍科研砍得比谁都狠
2025年2月,仅上任几周的特朗普政府就火速启动了大规模科研预算削减计划。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成为首批试刀对象,不仅冻结项目拨款,连处于试用期的研究员也遭“闪电解雇”——西班牙裔海洋生物学家大卫·德让刚在迈阿密安顿下来,就收到了一封命令他在90分钟内清空办公室的邮件。
这位爱吃快餐的总统,治理国家也照搬“速食哲学”:不问逻辑、不讲代价,只图短期刺激、立竿见影。他的政策风格就像一份美式快餐——营养稀薄、后患无穷。科研这种需要耐心打磨、长期投入的系统性事业,在他眼里不过是“成本高、回报慢”的负资产,砍掉最省事。
而这场寒潮很快蔓延至美国顶尖高校。
耶鲁、哥伦比亚、约翰斯·霍普金斯等名校接连被卷入风暴,研究拨款被冻结,项目被叫停。与此同时,特朗普高调指责大学“过度多元化”,指控高校未能保护犹太学生,学术自由被裹挟进政治斗争,一场学术清洗悄然铺开。
白宫则依旧高冷回应:“我们优先投资能为纳税人带来回报的科研项目。”翻译成人话就是——凡是特朗普看不懂的,全砍。
欧洲张开双臂:要资金?我来补;要平台?我来建
美国科研界人人自危,欧洲却“闻鸡起舞”。
法国、德国、西班牙等13个欧盟国家在3月联名上书欧盟委员会,呼吁加速设立“科学人才接收机制”。欧洲研究理事会已将每位搬迁至欧盟的研究人员补助金额翻倍至200万欧元,还贴心提供建实验室、搬迁家属的全套“落地服务”。
德国政府干脆把“接收1000名美国科学家”写进联合执政谈判文本,荷兰则宣布建立“人才引进基金”,将之前削掉的5亿欧元科研经费原路退还。比利时两所大学联手推出36个博士后岗位专供美国科学家申请,连一向高冷的英国帝国理工也新开设两个气候研究岗,专招“美籍早期学者”。
马赛大学甚至在3月7日上线了名为“科学避风港”的项目,首期投入1500万欧元,专为因政治审查而失业的美籍科研人员敞开大门。截至目前,已有来自NASA、斯坦福等美国高校的120名研究人员主动联系申请加入。
就连德国“下一任总理”梅尔茨也忍不住放话:“这是我们欧洲的大好机会!”
美国正在陷入历史回响
1945年二战期间,美军尚未彻底熄灭柏林的硝烟,却早已悄悄为“科学战利品”留好了位置。“回形针行动”,一个听起来温和无害的名字,实则是冷战前夜最锋利的战略赌注——超过100名纳粹德国的火箭专家被秘密送往德州布利斯堡,其中便包括后来主导阿波罗登月的沃纳·冯·布劳恩。
正是这一批“异见科学家”,为美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跑道,也奠定了日后在科研、军工、航天等领域的全球霸主地位。可以说,美国科技帝国的骨架,很大一部分是由外来者构建的。
然而历史最喜欢开反转剧本:曾经敞开大门的美国,如今却忙着焊死锁链。一个曾依靠吸纳全球智慧而腾飞的国家,正亲手将它最优秀的科研力量推出门外。
美国政府嘴硬,科研人员脚投票
白宫辩解说:“即便削减预算,美国仍是全球科研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欧洲无法填补这个真空。”2023年,美国的科研经费总额达9400亿美元,而欧盟仅为3810亿欧元;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是532亿美元,而牛津只有83亿英镑。
但纸面优势终究比不上现实出走。仅路透社采访的13所欧洲科研机构就发现:越来越多美国科研人员开始联系欧洲、表达“意向移籍”。曾任职哥伦比亚大学的麻醉学助理教授霍尔登·格罗夫斯直言:“我在欧洲的工资恐怕会打对折,但没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在美国我们连工作都保不住。”
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约翰·塔西尔的实验室有17人,三分之二的经费来自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如今NIH拨款冻结,他连2027年之后的研究项目都无法规划,只能琢磨着全家搬去欧洲。
更直接的是海洋渔业研究员莎拉·魏斯伯格:“我从没想过要把事业带到欧洲。现在我别无选择。”
特朗普真的懂“战略竞争”吗?
他口口声声要与中国展开“全面对抗”,却似乎忘了,真正决定一国兴衰的,从来不是关税表上的百分比,而是实验室里的专利数、芯片里的制程节点、学术圈的人才流动。国力的积累从不是靠“声音大”,而是靠“根扎深”。
现在的局面是:美国科研系统元气大伤,欧洲顺势补位,中国也早已不是那个被动挨打的技术追随者。在这场由特朗普亲手导演的科研自残中,“让美国再次脑干萎缩”比他那句“让美国再次伟大”更贴切得多。
从快餐总统到科研掘墓人,特朗普正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科学大国”活生生变成了“学术战场”。短期看,他或许省了几张预算表上的零头;但长期看,美国将失去一整代的知识资本与全球影响力。
此刻的北京,是否正默默注视着这场风暴带来的空窗?面对美国放弃的精英与技术,中国是否也能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成为“科学流亡者”的新归宿?
也许下一个“冯·布劳恩”,就在航班落地浦东的那一刻,开启了一个新的全球格局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