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至10日,全球糖尿病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在泰国曼谷盛大启幕。作为全球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本届大会以“塑造糖尿病的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65个国家的680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会议首日便以一场聚焦东方智慧的中国专场拉开序幕。应IDF邀请,由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简称“肥胖分会”)等中国学者组织的"IDF Congress China Session: Diabetes in Asia"(世界糖尿病大会-中国论坛-亚洲糖尿病)以其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创新视角,成为大会的一个亮点。
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国际肥胖与代谢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主任委员,王友发教授与卡塔尔大学史祖民教授共同主持,以“中国方案·世界共享”为主题,聚焦糖尿病防控的“东方密码”,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创新性视角。这场跨越国界的学术对话,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慢性病防治领域的崛起姿态,更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蓝本,为全球糖尿病防治注入了来自东方的加速度。
(王友发教授、史祖民教授主持会议)
此论坛聚焦中国以及亚洲糖尿病防控的前沿探索,汇聚了来自中国的六位权威专家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王友发教授领衔主讲,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王丽敏研究员、青海大学医学院彭雯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俊清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杨菊红教授围绕肥胖代谢性疾病疾病负担、危险因素、未来趋势、数字化管理模式、临床治疗、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度剖析。香港中文大学馬青雲(Ronald Ma)教授则以东亚精准医学视角,系统阐述了糖尿病异质性分层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场跨越学科学术交流既展现了中国学者在慢病防控领域的创新实践,更以数据驱动的循证方案为全球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东方范式”。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为:杨菊红教授、馬青雲教授、史祖民教授、张俊清教授、王友发教授、崔巍教授、王丽敏副主任、彭雯教授、李昂副教授)
在论坛开始,王友发教授特别缅怀了IDF前任主席Akhtar Hussain教授,指出此论坛是Hussain教授生前支持组织的,并回顾了其国际合作团队包括史祖民教授等与Hussain教授的多年密切合作及Hussain教授对中国及亚洲的高度关注。Hussain教授致力于推动全球健康公平,特别是在缩小发展中国家健康差距、改善弱势地区医疗条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理念和身体力行深深影响着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的工作方向,激励着领域内同仁继续为全球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PART. 0 1
以肥胖防控为抓手,全民行动加速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
王友发教授以《中国肥胖症及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及干预措施》为题进行报告,指出,中国目前面临严重的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负担,呈现出“一高三低”的特征,即相关疾病的患病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普遍较低。同时,很多相关危险因素呈现恶化趋势。中国需要采取刻不容缓的有力措施,应对这些挑战,也在加大力度,开展全社会的健康行动。肥胖防控是慢性病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未来可期,将为全球应对肥胖等代谢疾病的严峻挑战贡献中国模式和力量。
2021年6月,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发表了3篇配有中文版本的论文,强调了中国肥胖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中国采取紧急行动。“健康中国 2030”国家战略为全面开展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了历史机遇。2024年6月26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个部门积极响应,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以期通过全民行动来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未来我国将继续倡导全民参与,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危险因素控制,提升疾病筛查、知晓率和治疗率。同时,强调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和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思维和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新模式,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奠定基础。
王友发教授2025IDF大会报告
PART. 0 2
聚焦糖尿病挑战,综合防治政策推动慢性病防控体系完善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王丽敏副主任带来了题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相关管理措施及风险因素的趋势分析》的报告,她全面介绍了中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指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仍呈持续上升以及居高不下的态势,给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严峻难题。
为应对这一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慢性病的卫生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展望未来,仍需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及监测评估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慢性病防控的效果,也为改善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王丽敏副主任2025IDF大会报告
PART. 0 3
剖析中国及亚太地区慢性病流行特点,呼吁采取行动消除健康不均衡,推行三早干预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秘书长、青海省营养学会理事长、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主任彭雯教授在题为《中国及西太平洋地区肥胖及相关非传染性疾病的差异》的报告中指出,区域内肥胖等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巨大的地区和人群间差异,这是由于复杂的个体和社会因素导致。2023-2024年间,肥胖分会组织国内外30余位专家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子刊发表了4篇论文,系统研究了西太区慢性病问题和防控措施;也发表了重要论文,聚焦中国慢性病防控工作。
中国的肥胖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北高于西部,近年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增速显著的特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营养转型、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文化社会规范等因素是重要驱动因素。彭教授呼吁落实“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三早干预、深化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以及推动系统性变革,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尤其要大力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人群的健康保健。
彭雯教授2025IDF大会报告
PART. 0 4
探索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模式,助力糖尿病管理迈向新高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张俊清教授分享题为《数字时代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化糖尿病共享护理管理北京模式》报告。她阐述国内外当前糖尿病患病和管理的严峻形势、国内糖尿病管理相关政策及分级诊疗要求,提出因地适宜的疾病综合控制需要充分考虑规范诊疗、疾病的行为管理、区域联动机制、基层赋能等多方面要求,并考虑充分利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管理中的价值。
她介绍了其团队2016年首创的“互联网+”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的创建理念、管理模式、循证支持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广。院内面对面管理中,患者需每季度到医院复诊,由共同照护多学科团队进行标准化的并发症筛查与诊疗路径,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个性化的糖尿病相关的医疗和生活方式治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自我管理方案及智慧医疗支持服务。此共同照护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国14个省市240多家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参与该模式的医疗机构均可实现70%以上的规范管理率。这种创新的院内外闭环式全流程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为提升基层糖尿病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改善患者管理效果和满意度,推动我国糖尿病管理水平整体提升等树立了典范。
张俊清教授2025IDF大会报告
PART. 0 5
创新糖尿病防控路径,智能化赋能糖尿病防治干预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杨菊红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实践》的报告,介绍了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强调糖尿病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领域,需从政策、技术和社会多维度协同推进。作为国家层面的指导方针,健康中国行动明确了糖尿病防治的关键举措,包括早期筛查、规范化治疗、并发症管理以及全民健康教育等,为构建全国性糖尿病预防与照护综合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技术路径。
她指出,在具体实践中,糖尿病防治行动需要多部门联动,包括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研机构以及患者自身。通过推广智能化血糖监测、远程医疗和健康教育平台,患者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医疗服务,同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干预和规范化治疗也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她还分享了其团队参与的全国性糖尿病预防与照护综合体系,能够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疾病管控,迈向更健康的未来。
杨菊红教授2025IDF大会报告
PART. 0 6
重塑糖尿病个体化、精准管理,开启全生命周期防控
香港中文大学馬青雲(Ronald Ma)教授在题为《东亚地区的糖尿病预防与治疗——新兴趋势与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指出,糖尿病作为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内部存在显著的“隐藏异质性”,这一特征在“早发2型糖尿病”群体中尤为突出。通过整合临床特征、遗传标记或其他生物标志物,可以精准界定治疗反应,进而实现个体化治疗。当前,糖尿病的管理不再是“一刀切”,而是逐渐向个体化实施转变,充分考虑到每位患者的独特情况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整合多维度信息的糖尿病精准医疗模式正在兴起,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他还强调,糖尿病的预防措施需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生命全程,这种全方位的管理策略将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馬青雲(Ronald Ma)教授2025IDF大会报告
PART. 0 7
大会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特别展台活动:中国肥胖防控的科研创新与国际协作实践
在4月9日上午的IDF展台特别专场活动中,首先,IDF培训项目部主管薛丽娜女士介绍了IDF和中国的合作及对未来更多合作的期许。其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委陈莉明教授介绍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历史、宗旨、分会委员的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就,以及与IDF的合作。
最后,王友发教授介绍了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简称“肥胖分会”)与的部分工作,包括自2022年以来与IDF、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肥胖联盟(WOF)等的密切合作。他指出,肥胖分会始终秉持“研究、培训、合作、服务社会”的使命,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健康科普等多维度工作,为中国肥胖防控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智库支持。在科研合作方面,肥胖分会成员主持了众多国家级和国际重大研究项目,包括2024年获批中国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运动干预模式和肥胖防控临床研究”(2024-2028年),在JAMA、Lancet、BMJ等顶级期刊发表重要成果。与众多国际合作伙伴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全球顶尖院校密切合作。
自2017年起,王教授领导的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团队,与国内外众多机构广泛合作,连续举办五届“一带一路”全球健康国际研讨会;自2022年每年领导举办“世界肥胖日-中国在行动”系列活动。2025年“世界肥胖日”10方面系列行动更是创下瞩目成果。高峰论坛吸引75万人在线参与;线上肥胖防治培训会72万人参加;与世界肥胖联盟合作,同步发布《世界肥胖报告》中文版;并通过其他活动(包括指南制定、科普创作、社区服务等)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多方参与的肥胖防控新格局,显著提升了公众健康素养和基层防控能力。这些系统性工作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肥胖防控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展现了通过多部门协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共卫生实践的“中国模式”。
2025IDF展台王友发教授报告
王教授也特别缅怀了IDF前任主席Akhtar Hussain教授,回顾了与Hussain教授的合作历程。报告结束后,部分肥胖分会团队成员与IDF培训部薛丽娜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高度评价了既往合作,商谈了未来扩大合作的工作计划,展现了IDF与肥胖分会携手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共同决心,将共同为推动全球糖尿病防控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IDF展台特别活动合影
(右一为薛丽娜女士)
结 语
在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中国会场的精彩分享与深入探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糖尿病防控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就。从破解肥胖与糖尿病困局的全民行动,到聚焦糖尿病现状的综合防治政策;从剖析中国肥胖疾病负担及流行特点,到探索数字化与智能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从创新糖尿病防控路径的多维度协同推进,到重塑糖尿病个体化、精准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防控理念;从展台活动中展现的科研创新与国际协作实践,到传承国际友谊、深化全球合作的共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们密切合作。
这些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不仅为我国糖尿病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更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未来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通过政府、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糖尿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将得到有效应对,全民健康的目标也必将加速实现。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本文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