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体感屏跳远,和机器狗一起跑步,戴上眼镜领略“星空浩瀚”,智批机自动批改试卷……近期,江苏省教育厅已启动“AI+教育”十大攻坚行动,重点建设省级教育资源智能中枢,开发AI教研一体化平台,计划年内培育100所智慧教育标杆校。当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场景,课堂上有哪些变化?师生们又有哪些收获?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江苏多所学校一探究竟。
大受欢迎,学校来了一批“AI体育老师”
一场传统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教育革新在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悄然展开。AI魔镜、AI体感屏、AI机器狗,该校在无锡中小学率先引进了“AI体育老师”。
“AI体育老师”魔镜,这个高科技虚拟形象不仅能播放动感十足的韵律操视频,还能实时捕捉并分析每个小朋友的动作,给出即时反馈。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体感屏充满趣味,能记录孩子们的各种运动数据,如投球榜、蹲跳榜等。新上任的“AI体育老师”银灰色金属质感的机器狗一出场,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喜爱。每当体育课开始时,AI机器狗就会带领学生们进行热身活动。
“我们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体验并运用人工智能,从而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和对科技探索的兴趣”,该校副校长周孝丽表示,“AI体育老师”不仅是对学校传统体育课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对未来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AI+学科深度融合,给学生埋下兴趣“种子”
走进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所在楼层,刚出电梯就会被满满的科技感氛围感震撼。从2019年正式办学,这所学校就把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学特色。学校除配备专用人工智能教室,还建有“AI+无人机”“AI+机器人”“AI+VR”等多个人工智能综合教室,同时,学校对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期建设进行升级改造,新增3D打印机、未来派套装、无人机等人工智能设备。利用课程基地建设的VR理化生虚拟仿真实验室、无人机探索迷宫训练室、AI+机器人融合教室组织情境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为师生提供感知类、验证类、探究类等实验资源和实验环境。
“我们学校现在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也组建了更高阶的人工智能社团,会定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该校教学管理处主任任丽君拿出平板电脑,给现代快报记者演示了课堂用到的部分实操功能。打开“畅言智AI”APP,与机器人“小飞”连接起来后,启动AI技能功能,可以通过输入每一步的指令,如“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将声音合成为翻译结果”等,实现让机器人听到英文后说出对应的中文词语。
“通过这样将步骤拆解,让学生自己输入指令,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AI是如何运行的,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任丽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近年来学校将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起来,学校教研组还编写出版了《善用AI巧融学科——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材,包括语数外史地生等基础学科,也有心理健康、美术等。
AI深度赋能教育,让数据分析更加智慧
当AI走进学校,除了可以赋能课堂教学,还能在课后为老师减轻负担,也让数据分析更加智慧。苏州市第三中学校以“教学场景+AI+工具”为核心路径,率先构建覆盖教学全流程的AI应用生态。该校教学处施老师介绍,学校有专门的智能批改机,目前,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作业,都能通过这一系统实现智能批改。“学生完成试卷后,老师先手写答案卷,然后给智批机进行扫描,识别标准答案,最后批改学生试卷。”
“我们学校还在试点苏州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本地化模型对学生数据进行训练。”据介绍,家校通基于全校学生的各种数据,可以针对性生成某个学生的学情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让家长能随时掌握了解孩子的在校动态;课表通则是基于学校的课表数据,智能调课,并录入学校日志数据,充分提升教学效率与管理效能。
在无锡市梁溪区扬名实验学校,全面采用智慧作业系统、EINK水墨屏等数字教学设备进行课前数据采集,教师根据数据反馈的学生实际情况,作为学科组备课研讨素材、教师个人备课主要依据实施备课。课中,教师通过系统,结合课程内容,精选教学内容,课堂根据学生学情,实时推送同类型材料,提高课堂实效。课后,智能组题、智能批阅,通过错误分布、云图诊断学情、靶向微课实施干预、AI生成个性化作业巩固,使单元巩固率、学困生转化率都有所提高。该学校课堂还引入了“虚拟VR”数字设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虚拟场景,让学生领略“星空浩瀚”、操作“数字实验”、模拟“安全演练”、实践“特殊运动”,填补学生校园实践空间的不足,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
AI融入课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采访中,有学校提到,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让AI技术无缝融入教学场景,老师要非常熟悉AI工具的使用。AI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成内容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老师的备课能力、知识储备、临场反应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3月在无锡,《梁溪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出台,无锡市梁溪区将落实建成1个区域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孵化10所人工智能应用引领校(园)、开发100个AI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培养1000名AI应用骨干教师、选树10000名AI应用小达人等11项重点任务,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进校园。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依赖AI,这提醒我们技术必须‘有边界’。”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支持部主任张吉介绍,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主导权,而数据安全更是师生的必修课。学校要培养的不是被算法支配的人,而是驾驭技术的主人。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互联网+教育”基地主任马志强教授表示,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生成式AI大模型具备内容创作、逻辑推理、智能代理等能力,它能够辅助师生探索海量的教育数据蕴含的规律,帮我们生成教与学的路径和方法,甚至还能辅助师生进行教学决策,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类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我觉得‘AI+教育’关键是要从人机协同或者人智共育的角度看待师生和‘AI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AI具有自主性,那这种类主体到教学里面来,我们以前师生之间的交互就加入了类主体,就变成了师、生、机三者之间的交互。在这种交互里面,师生承担的是认知角色,AI帮助我们做数据分析,判断材料观点的预先生成,师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再进行总结、分析和判别。所以我觉得学校、教师管理部门等,要利用规章制度来建立师生与AI活动的边界。”
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马志强教授表示,未来AI教育要跟教、学、评、管、研等场景问题深度融合。“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AI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认知外包’,也就是师生可能会产生的把自己的责任让给AI的情况。”马志强教授表示,在面对AI技术赋能教育时,伦理道德、数据隐私等风险性的挑战,在未来要进行应对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朱鲸润 严君臣 徐晓安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