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12日讯(通讯员 童融龢 记者 万凌云) 近日,镇江市润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在鼎石山麓一间会议举办地方文史专题研讨活动,围绕"百年穆源校史征集与教育文脉传承"主题展开深度探讨。来自名城保护、地方史志、教育史、学校管理、现代传媒等领域的近10位专家学者,就穆源小学等百年老校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形成重要共识。


会场

现址在镇江宝盖路的穆源民族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的穆源小学,当时金恒仁、杨白山等本地回民实业家出资,利用杨家门金氏祖遗地产创办,初名为“穆源两等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

作为镇江近代教育史上的活化石,这里是范用、向锦江、柳鹤图等文化科技名人的童年花园,蕴含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交流

有学者认为,穆源学堂是在晚清废科举后应运而生的新式学堂,其“融贯中西、培育新民”的办学理念,与同期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遥相呼应,是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本。

与会专家和校友特别关注到《镇江私立穆源学校最近五年(1929-1933)》和穆源小学1936届老校友范用先生所著《我爱穆源》书信集的文化价值。大家认为:这两本书不仅记录了穆源学生个体成长轨迹,更保存了民国时期穆源校舍格局、课程设置、校园生活等珍贵细节,为复原文教空间提供了三维坐标。


发言

大家建议,对数十位穆源老校友开展口述史采集,争取完成一部“亲历亲见亲闻”的穆源文史资料。

专程从北京返乡的穆源小学1949届校友、航空光学精密仪器和精密机械专家、研究员嵇钧生先生,回忆了一家几代人与穆源的情缘。谈起入学场景及小学班主任完常白先生授课、刻印的场景,依依往事,难以忘怀。他表示已完成母校回忆文字一万字,给润州区有关单位参阅。

会议决定组建穆源校史资科征集专班,整理学籍档案、教学实物、校友文献,争取推动数字校史馆建设,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已消失的经典校舍。


交流

润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说,润州区内有多所老字号学校,这些教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基因图谱。每消失一所老校,就像断掉一根文化神经。我们既要保护砖石构筑的物理空间,更要抢救那些承载教育记忆的纸质文献和口述传统。

与会专家呼吁,应建立“校史研究-空间保护-记忆传承”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让百年老校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持续焕发生机。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丁皓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