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倾力打造“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活动,使其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与中国医药研发生态圈合作的重要平台。2025年3月28至29日,“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首次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倾力攻克癌症”为主题,汇聚国内顶级临床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全球肿瘤研发负责人高书璨(Susan Galbraith)博士、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负责人何静博士携手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吴一龙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出席媒体访问现场,聚焦肿瘤领域全球研发布局、临床研究策略、前沿进展及未来合作机遇分享专业观点,共同探讨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创新机遇,医脉通特别整理报道。


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活动现场媒体群访


何静博士、沈琳教授、吴一龙教授、Susan Galbraith博士(从左至右)

阿斯利康携手顶尖临床机构强强联合,共建肺癌、胃癌疾病卓越中心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加速和引领全球新药研发、连接和融合中国创新等战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卓越中心”是阿斯利康与顶尖学术或临床机构携手推进科学发现的合作研究模式之一。2024年,阿斯利康在研发日活动上宣布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建“胃癌卓越中心”。在本次2025年中国研发日活动中,阿斯利康再次宣布携手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 “肺癌卓越中心”,目前双方正在推进多个一期到三期临床试验项目,未来将通过转化医学项目、数据科学等多个项目,深入研究肺癌及耐药机制,以更科学地指导未来药物研发。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初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肺癌转化医学研究基地以及全国第一个肺癌单病种生物样本标本库,截止至今已经积累了二十多万份肺癌患者生物样本标本,并且是全国首个实现肺癌单病种多学科复合型团队的医疗单位。近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提出了MRD检测、适应性治疗等肺癌临床诊疗新概念,为中国肺癌诊疗做出了卓越贡献。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创始人吴一龙教授回顾了在临床研究领域与阿斯利康长达20多年的合作历程,并表示目前中国的临床研究工作者已经具有非常广泛且充实的国际视野。基于深厚的合作历史与丰富的诊疗实践,阿斯利康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 “肺癌卓越中心”是水到渠成的。吴一龙教授认为“肺癌卓越中心”能够充分发挥阿斯利康强大的创新药物开发力量,并充分利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患者资源,从而加深临床与研究者对肺癌疾病的理解,并推动中国肺癌临床实践的变革,最终为“肺癌慢病化”和“肺癌治愈”两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吴一龙教授

阿斯利康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建的“胃癌卓越中心”目前已有多个早期临床试验项目正在进行或者计划中, 在此基础上,“胃癌卓越中心”将进一步拓展至转化医学研究、生物标记物研究,并利用数据科学深化疾病研究、探索新的作用机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从胃癌领域出发,阐述了转化医学在破解胃癌诊疗难题中的战略价值。她指出,胃癌因其分子异质性与复杂的生物学特征,临床研究与诊疗实践相对比较困难。阿斯利康能够将重点目光聚焦至胃肠道肿瘤领域,展现了作为跨国药企的国际担当。阿斯利康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建的“胃癌卓越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双方医学团队保持深度的沟通交流,希望能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与本土科研实力,加速新型疗法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进程。


沈琳教授

沈琳教授强调,“胃癌卓越中心”的核心使命在于构建“问题驱动”的研究体系——对于临床发现的问题,要回到实验室探索,并且再回到临床来指导诊疗实践,这也是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的价值所在。针对胃癌诊疗中的评估瓶颈,如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监测,“胃癌卓越中心”正积极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力求突破传统评估框架,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总体而言,沈琳教授表示,任何临床变革都需要系统而长期的研究工作来推动,目前由“胃癌卓越中心”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未来双方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持续推进每一个项目的落实。同时,沈琳教授还提及,未来“胃癌卓越中心”与“肺癌卓越中心”也可以深入交流,相互借鉴,通过横向对比实现共同进步。

产学研协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临床转化

在共建卓越中心的基础上,阿斯利康持续深化产学研协作模式,并助力加速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目前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已承担了阿斯利康全球临床试验20%左右的工作量,由何静博士带领的阿斯利康中国团队已经具备引领全球临床试验的能力,并与美国和欧洲的团队并驾齐驱。中国临床试验的进展对推动全球新药研发进程、满足中国和全球患者创新药需求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转化医学的发展,支持中国顶尖科研人才的培养,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先后启动了“阿斯利康研发中国转化医学研究基金”、“阿斯利康全球肿瘤研发中国博士后项目”,并将阿斯利康全球Open Innovation (开放创新平台)的CoSolve创新计划项目引进中国,为中国医学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成果走向全球提供了广阔平台。

何静博士表示,阿斯利康希望通过与中国顶尖专家的协作来产生能够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影响。她强调,无论是临床试验的初期设计,还是研究成果向临床的转化,与顶尖临床专家在各个方面的合作能够帮助阿斯利康更好地了解疾病,从而在未来为患者提供更优效的治疗方案。吴一龙教授指出,如果制药企业能够在药物研发的初期即与临床联合,这种合作方式将使得制药企业更准确地把握临床治疗需求,从而更科学地指导未来药物研发,不仅创新药物的研发管线成为有本之源、有根之水,也有益于患者诊疗。此外,产学研协作模式有利于临床和医药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更多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成长平台,并且为传统研发产业链赋予新内涵,联动监管部门完善我国新药研发体系。


何静博士

沈琳教授以胃癌临床研究为例,揭示了协作带来的角色转变。她表示,过去中国临床团队很难参与到前期临床研究,如今我们却能主导全球Ⅲ期试验,并且能够搭建起临床前转化研究合作平台。沈琳教授指出,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新技术,阿斯利康研发团队与中国丰富的临床资源相结合,这种协作模式有望从根本上助力临床科学问题得到解决。同时,阿斯利康在合作过程中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大力支持,这也体现了阿斯利康的社会责任担当与情怀,相信这些自产学研协作模式中受益的年轻医生与年轻科学家未来会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创新之道扎根于临床需求,蕴藏在合作之中。与顶尖学术或临床机构保持长期连贯的协作并助力中国创新力量发展成长是举办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的初衷之一。Susan Galbraith博士表示,很开心阿斯利康研发团队能够与国内顶尖临床团队保持紧密合作,合作与创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合作中不同视角、理念、思路的碰撞能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何静博士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更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即彼此联结在一起。以点带面,希望通过研发日活动以及协作平台,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家的团结合作。相信阿斯利康未来将持续加强与中国的科研合作,助力中国创新力量在世界上绽放更耀人的光彩。


Susan Galbraith博士

本土研发实力强盛,北京上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提供创新“双引擎”

作为扎根中国近三十年的国际药企,阿斯利康在中国具有强大的本土研发能力和研发网络。目前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共有200多个研发管线项目,正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数量超过160个,临床试验合作医院约500家,在研管线与全球总部100%同步。预计到2030年,阿斯利康将有20个新药有望在华获批。

2019年,阿斯利康宣布在上海成立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并于2024年将其升级为全球战略研发中心。2025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将增设北京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增加在华研发投入。何静博士表示,阿斯利康高度重视与生态圈伙伴的合作,是与中国创新企业联系最紧密的国际药企之一,我们希望实现“端到端”的中国医药研发生态圈建设,并提升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Susan Galbraith博士进一步指出,阿斯利康决定在中国北京增设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正是基于对中国医药研发不断加速创新抱有的极大信心。阿斯利康致力于长期深耕中国市场,希望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顶级生态圈的重要合作伙伴。北京和上海两个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形成“双引擎”模式,使阿斯利康能够与北京、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行业伙伴紧密合作,以促进中国医药研发创新生态圈的发展。

据悉,阿斯利康北京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实验室,上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继续以临床开发为重点。总体而言 ,阿斯利康希望通过“双引擎”模式链接中国研发创新生态,加速助力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并深化与中国顶级临床研究中心、科研院所、领军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

专家简介


吴一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学教授

  • 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杰出科学奖获奖者

  • 2018-2023全球临床医学高被引研究者

  •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 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

  •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教授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 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主席

  • 2020年世界肺癌大会主席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首任理事长,荣誉主席

专家简介


沈琳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

  • 北京学者、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专项首席科学家

  • 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试验病区主任

  • 历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 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

撰写:Mebius

审校:Max

排版:Barco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