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城”、“喷泉之都”、“沙漠中的水城”......
如果不加说明,谁能想到这些美名全都被赠与了同一个城市,这就是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
在这个诸多“荣誉”加身的城市中心,一尊双手高举的尼亚佐夫雕塑向阳伫立着,金像的下方,赫然正是鼎鼎大名的“中立纪念碑”。
这个纪念碑于1998年竣工,2010年经调整,从中心广场迁往中立大街。新落成的纪念碑更加精致华丽,而与之前不变的是,纪念碑底部三条支撑的柱体得到了保留。
或许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如此设计并不算美观简约,但殊不知,这三个“支撑腿”中蕴藏的,却是土库曼斯坦立国的政治基础:独立、中立和民族团结……
灾难的第一把火
土库曼斯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土库曼人的国家,在全国众多的民族中,土库曼族占据了总人口的94.7%。
1924年在苏共中央的批准下,正式成立了名为“土库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年后,通过决议,土国就此成为苏联的第6个加盟共和国。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转折点,土国的经济也乘势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用权方面的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土国的农业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有了农业的打底,1933年,土国实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的大门就此打开,农业生产也部分实现了机械化。
可就当第三个五年计划整装待发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作为里海边上的“邻居”,土国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这就让其直接成为了战争补给链上的重要一环,卫国战争期间,除了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援,在能源供应上土国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争胜利后,土国迅速开启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着手恢复国民经济,按说,本该迎来一切向好的繁荣局面。
可天有不测风云,1948年10月6日的凌晨,正当整个国家都沉睡在梦乡中时,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将首都彻底摧毁。
砖瓦结构的房屋完全坍塌,整座城市近乎夷为平地,17.6万人深埋在瓦砾之下,这对总人口才不过19.8万的城市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土国本就地处荒漠,即使苏联政府派出了许多医护力量前往救灾,但基础设施瘫痪和通信中断,使救援工作的难度极大。
此次地震导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全部投入了灾后重建之中,土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虽然50年代又开启了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使土国的经济状况重新振作了起来,但此次自然灾害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许多人的心中。
就在阿什哈巴德的废墟之中,少年尼亚佐夫失去了仅剩的亲人,战争的残酷已经将这个家庭变得不再完整,自然的无情更是连最后一丝温存也没能留下。
或许就是在此时,尼亚佐夫明白了,没有和平与安定,再美好的事物也终究无法长久,一颗“种子”就此深埋少年的心中……
立国的第二条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社会危机日益明显。
在经济领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经济发展速度每况愈下。
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民主化”、“公开性”的政治改革方案,更是导致政局逐渐失控,经济几乎崩溃。
“8·19事件”后,分裂的局面再难避免,在各国争相独立的宣言中,土国也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可独立后的土国,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依然还是经济发展。
苏联时期,土国作为加盟共和国,只是形式上享有主权,实际上一切都须听命于联盟的调遣,在社会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发展方面,均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鉴于土国“里海油库”的重要地理位置,让苏共中央作出了在这里打造石油基地的重要决定。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了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以及争夺石油控制权,悍然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而土国就毫不意外的成为了部署军事基地的最佳地点。
多重影响之下,土国在重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方面异常发达,导致国内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再加上农业生产中,也一直偏重经济作物,忽视粮食种植,进而导致了土国的主粮需要长期依赖进口。
独立之前,时任总统的尼亚佐夫就曾召集专家,对土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一致认为:“不能对几十年前形成的联盟和加盟国抱任何希望!”因此,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成了土国的无奈之选。
为了恢复经济,1992年12月,尼亚佐夫推出的《10年稳定纲领》,确定了土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
直到1995年,举国上下认真地完成了“3年计划”,土国的经济开始复苏,政治也趋于稳定。
眼见条件已经成熟,尼亚佐夫找准时机,在第三届经济合作组织元首会议上,发出倡议,要让土国成为亚洲的“瑞士”,并首次声明想让联合国承认土国的中立国地位。
与会代表虽有意外,但并不震惊,因为尼亚佐夫此前就曾在独联体内阐述过自己的中立国构想,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也浮现过土国“中立”的影子。
于是,在场各国对此倡议均表达了赞同与支持,相关的内容也被写进了会议签署的《伊斯兰堡宣言》之中。
1995年12月,第50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与会的185个国家全票通过了《关于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的决议》。
同年,土国还将永久中立国地位直接写入国家宪法。至此,土国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彻底确立。
或许独立初期推出的中立原则,是源于土国为了打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环境。但1995年通过联合国确立永久中立地位,就不是单单为了稳定发展能解释通的了。
世界上的永久中立国不多,但这些国家却都有着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处在地缘政治的重要关节上,虽然中立并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绝对的和平,但不偏不倚的智慧,确实是摆脱地缘“噩梦”的最佳方式……
中立的第三张牌
其实尼亚佐夫在独立建国之初就明白了,坐拥里海沿岸的石油资源,土国本就是怀璧其罪。
而邻国阿富汗严重的内乱,正是大国争霸在此留下的后遗症,为此,其他中亚国家也陷入与塔利班长期的冲突之中,难以自解。
再加上自己半个国界都和伊朗接壤,这个伊斯兰国家想要伊斯兰化中亚的野心,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那么,想要让土国这个“香饽饽”真正“独立”出来,永久中立,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使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以“反恐”为名的阿富汗战争迅速打响。
可就在美军四处借地、筹备驻军的时候,不曾想竟在土国这么一个小国身上碰了壁。
尼亚佐夫对白宫倒也没有强硬的态度,但中立国的手牌一经打出,饶是美国也瞬间没了脾气。
虽有不满,但土国反手就拿出了石油开发协议,并强调了自己积极反恐的态度,美国自然是选择握手言和。
或许在当年苏联攻打阿富汗的时候,土国作为前线阵地就已经吃够了苦头。好不容易在1999年盼来了俄罗斯的撤军,又怎能让美国再染指这片脱离战争的净土?
而土国在战后对阿富汗难民进行的人道主义援助,更是展现了以德报怨的宽广胸襟,永久中立国存在的价值还在加码。
对于土国的不偏不倚,美国自然是不好在明面上说些什么,毕竟它也没让俄罗斯驻军,至少确实没有倒向任何一边。
但就当美国还企图以“和平演变”的手段,对土国进行渗透的时候,才愕然发现,土国居然没有网……
或许是周边的“伊斯兰化运动”从来就没停下过,也或许是邻国爆发的“颜色革命”给尼亚佐夫提了醒,为了保证自己的中立不被打扰,干脆切断一切外部联系,然后,全国的网线就这样被断了。
当舆论的武器失去了传播的载体,美国才意识到,自己战略层面的保守终究敌不过对方物理层面的保守,面对土国无孔不入的防备,似乎只有老老实实和平外交,才是“插手”土国事务的唯一途径了……
“奥古兹国”、“帕提亚帝国”、“伽色尼王国”、“塞尔柱帝国”、“库尼亚乌尔根奇王国”。
就像开头一样,如果不加说明,谁能想到这些国家全都与一个民族有着莫大的渊源?
在印度半岛至地中海之间的广袤土地上,有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骑着阿哈尔捷金马(汗血宝马),将和平与友谊传播到所踏过的每一寸土地。
而他们参与建设的国家,内部的秩序与和谐皆有目共睹,还延续出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繁荣与文明。
千百年后,土库曼人的民族性格得到保留并传承至今,而在21世纪的中亚土地上,他们的子孙也确实用名为“中立”的浓墨,给先祖的历史遗产中再添了辉煌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列国志-土库曼斯坦》[M]施玉宇 编著
[2]《土库曼斯坦的中立模式:地缘安全与能源经济》[M]孙超、吴靖 著
[3]《迷雾下的内在逻辑——尼亚佐夫的土库曼斯坦》[J]董雨 著
[4]《对土库曼人及其民族国家构建的若干认知——基于历史与现实观察视角》[J]王四海、魏锦 著
[5]《中立土库曼斯坦:20年的进步与辉煌》[M]王四海 编著
[6]《土库曼斯坦文化政策研究》[M]秦屹、许峰、何家雯 著
[7]《中亚地缘政治沿革:历史、现状与未来》[M]许涛 著
[8]《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实践研究》[J]吕超、李臣英 著
[9]《土库曼斯坦的今天与明天》[M][土库曼斯坦]阿塔耶夫 编著;中国驻土库曼斯坦使馆集体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