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邀您共赴光影之约,首场主讲嘉宾为中国导演、编剧、制片人、作家贾樟柯。作为本届电影大师班的开篇之作,本场活动特别邀请贾樟柯与其长期合作的黄金班底,以“山河回望,再见故人”为主题展开对话,共同走进银幕背后,漫谈在多年的合作中,贾樟柯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影像语言,形成属于自己的作者性表达。


谈及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贾樟柯虽不是最早出道的一位,但却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以汾阳为坐标原点,用镜头敏锐地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抒情性,在冷峻的表达中暗藏温情,形成了一种特质鲜明又不断更新的美学风格。

从早期那些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汾阳小子”们的个体故事,到走向“世界”后的“好人”“故人”“江湖儿女”,再到用了22年总结而成的“风流一代”,贾樟柯的作品如同一部流动的社会编年史,为影像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记忆与历史意义。在电影语言方面,他始终探索着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系,以非职业演员、“粗糙”的画面感、怀旧的声音、非线性的叙事,形成了观众熟悉的贾樟柯的风格。


贾樟柯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奖

贾樟柯的作品风格与时代性让国际影坛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新锐力量。1998年首作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之后,他更是多次入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于2015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成为获得这一荣誉的首位华人导演


《风流一代》主创亮相戛纳国际电影节

本场大师班邀请到贾樟柯的创作搭档与他展开深度对谈,包括:日本制片人、东京国际电影节总监市山尚三,中国香港摄影师、导演余力为,法国剪辑师马修·拉克劳,中国录音指导、电影作曲张阳。主持人为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策展人沙丹。这场老友聚会,将带领观众一起从幕后的视角来探索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市山尚三,自九十年代末便是贾樟柯国际制片版图的关键推手。《世界》《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作品,均由他监制,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观众得以从《世界》看到以赵小桃为代表的“北漂”眼中的世界,从《山河故人》中感受到时代变迁下个人情感的流转与社会格局的变迁,在《江湖儿女》中见证爱情与江湖义气交错的命运轨迹。


贾樟柯(右一)与市山尚三(左一)

余力为,拍摄了贾樟柯导演的所有作品,并用他粗粝而诗意的影像奠定了贾氏美学的视觉基石。贾樟柯曾说:“余力为就是我在精神上很重要的一个交谈者”。在拍摄《三峡好人》的时候,他与余力为沟通,希望参照中国山水画,采用卷轴画的调性和叙事性。于是,这部作品将矿工韩三明的还乡之旅谱写成了一曲关于故土消逝的怅惘哀歌。


贾樟柯(右二)与余力为(右一)

马修·拉克劳,这位来自法国的剪辑师,他将贾樟柯的纪实素材淬炼成了缜密细致的电影诗篇,自2013年起与贾樟柯开始合作并获得个人首个最佳剪辑奖。在《山河故人》中,马修通过精准的剪辑,以画幅的变化直观地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并且第一次将新旧素材进行混合剪辑,将跨越数十年的叙事线索无缝衔接。这种手法同样出现在了两人2024年合作的《风流一代》之中。

这种时空的变化同样体现在贾樟柯电影独特的声音设计之中。张阳,这位与贾樟柯志同道合的录音指导,用声音的细腻层次构建起贾氏电影独特的听觉空间。无论是《山河故人》中不断循环的《Go West》,还是在《三峡好人》中不停出现的三峡工程广播播报声,亦或者是那些完美融入影片时空的环境音效,声音成为了贾樟柯电影抒情叙事的重要构成,也体现了贾樟柯的纪实美学与怀旧基调。


贾樟柯(左二)与马修·拉克劳(右二)和张阳(右一)

正是在这样多年的默契合作之中,构成了观众熟悉的贾樟柯的美学风格,或者用贾樟柯的话来说,是属于他的“电影的口音”。在喧闹浮躁的年代,贾樟柯的电影坚持书写未被美化的真实,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强调一种仿若已然过时的老派人情,让籍籍无名者与时代交织的命运在银幕上呈现。

2025年正值《山河故人》上映十周年,也是影片第三部分发生的年份,这一刻形成了一种对过去与未来的双重回望。这场大师班几位嘉宾的相聚,也将为我们带来观察这部影片的多重视角,并一起带领观众去探索他们用二十余年时间共同编织的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山河故人》剧组工作照

贾樟柯电影大师班将于4月21日14:00-15:30在北京市朝阳区郎园 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本届电影大师班活动将在官方独家售票平台猫眼进行售票,开票时间为4月14日12:00,敬请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