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微信加了好多年,头像不换,朋友圈三条都不满,甚至直接就是朋友圈仅展示三天。
有时候你都怀疑,这人是不是把你删了?点进去一看:没删。只是他从来就不发朋友圈。
有人说这叫低调,人家不爱张扬,可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要真是低调,也不至于一点痕迹都不留,像个隐形人。
那些微信上基本不发朋友圈的人,到底是哪些人?
第一种人: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有些人不是没内容发,是社交恐惧压根让他们对朋友圈这东西敬而远之。
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发朋友圈?” 他们会说:“发了怕被人说矫情,怕别人点赞太少,怕同事误会,怕亲戚议论……”
一个怕字,把自己活成了朋友圈边缘人,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评判焦虑”;
意思是一个人总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和评价,于是就开始回避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场合。
我之前和不发朋友圈的朋友聊天,他们说,朋友圈就是高压展示场,一发东西就感觉自己像站在舞台上,四面八方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
发个旅游照,别人说你炫富;发加班照,别人说你装忙;发鸡汤文,又说你装深沉。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朋友圈里,一个都不能得罪。所以干脆不发,谁也不得罪。
第二种人:不是社恐,是精神断联者
这类人不是怕发朋友圈,也不是没内容,而是从根本上对分享这件事失去了兴趣。
他们内心已经完成了一种社交去欲化,像《乌合之众》里讲的那样,人一旦脱离群体的心理认同,会越来越冷淡、独立、甚至有点孤僻。
这类人往往很有想法,他们看透了社交的套路,觉得朋友圈不是生活,而是舞台,发得多的人不一定过得好,不发的人反倒轻松自在。
例如导演贾樟柯,微博极少更新,微信朋友圈几乎没人看到他发内容;
但他每年拍片、写书、做策展,干的事一件没落下,这不是不热爱生活,而是他把生活过在了线下。
这类人就是现实版的精神断联者——不退出社交媒体,但也不再参与表演。
第三种人:社交账户不是用来生活,而是用来潜水
这一类人,他们从不发朋友圈,也从不评论,但却什么都知道。
谁和谁谈恋爱了,谁最近换工作了,谁去哪个网红城市打卡了——他们心里门儿清,比热搜还热。
他们的朋友圈不是展示台,而是情报站。
这些人,你问他:“对某热点事情你怎么看?”他总会笑而不语,可等到真正需要有用信息的时候,他一开口,能惊掉你下巴。
这种人是典型的高控制型社交者,他们不是不社交,而是只社交他们想社交的人。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你所回避的,最终会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但他们不是回避,而是选择性的忽略,他们是看透之后的冷静,是对信息过载的抗拒。
他们在朋友圈装死,其实心里比谁都清醒。
第四种人:已经把朋友圈当成了危险地带
还有一种人,很现实,他们是被社会毒打过的人。
曾经在朋友圈发过生活点滴、心情感悟、家人孩子,结果被同事截图八卦,被上司借题发挥,被亲戚冷嘲热讽,甚至被人拿去当作把柄。
于是他们学乖了:朋友圈不发,信息不留,把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的痕迹都清干净。
这就像那句老话:“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不是不想分享,而是不敢再轻易信任朋友圈这个地方了。
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打工人发了一条想辞职的朋友圈,忘了分组,结果被老板看见了,第二天就被约谈,三天后被调岗。
从那以后,这位打工人的朋友圈就变成了一片空白。
这类人不是悲观,而是现实,他们已经把朋友圈,从朋友之间的小天地,变成了职场社交的雷区。
以上就是不发朋友圈的四种可能的情况,但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发朋友圈这事儿看起来那么不寻常呢?
因为现在的这个时代,微信朋友圈,就像一个人的数字外壳,你看到的是朋友圈,其实背后是一个人的性格、选择和经历。
现在交朋友,加了微信,对方通过的话,系统就会显示“你已成为对方的好友”;
但这个人不发朋友圈,这个好友就不是好友,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人。
成年人交朋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复杂。
还是小孩社交比较轻松愉快: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朋友圈,他们在公园里遇见,不用打招呼,很自然就一起玩,天黑了就各回各家。
如果下次有幸还能遇见,那就在一起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