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检讨问责追责机制在各级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检讨问责追责成为主流,基层干部躺平将不可避免,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的逻辑,实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
检讨问责追责机制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公共利益,通过对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能够促使干部更加谨慎地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如果过度依赖检讨问责追责,甚至使其成为主流的管理手段,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落实者,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当他们感受到过度的问责压力时,可能会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从而选择“躺平”以避免犯错和被追责。
基层工作本身具有繁琐性和复杂性,基层干部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从民生保障到社会稳定,从环境保护到经济发展,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如果他们时刻处于担心被问责的紧张状态,可能会导致工作的创新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在检讨问责追责机制的实施中寻求平衡,一方面,要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要明确区分失误与故意犯错、为公与为私的界限,让干部能够在一定的容错空间内大胆探索和创新。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水平。加强与基层干部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此外,要改变单纯以问责数量和力度来衡量工作成效的观念,应当更加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加强监督等方式,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在问题出现后进行严厉的问责。
总之,检讨问责追责机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担心可能出现的基层干部“躺平”现象而否定问责的重要性;也不能过度依赖问责,而忽视了对干部的关心、支持和引导。
只有在合理运用问责机制的同时,注重激发干部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才能营造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让基层干部能够安心、放心、用心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公职人员的管理,问责追责制度是必须有的,但是,制度要回归正轨,要依法追责,对于一些明显违背客观实际、超越基层干部能力范围的事项,这种情况,非干部不为也,实不能也,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要追责任了。
只有解决权小钱少事多责任重的困境,去掉众多不必要的排名,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解放双手,真正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