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打败仗的!”
面对联袂而来,质问自己为何不出兵的苏朝工作人员,彭老总留下了这样斩钉截铁的一句话。
彭老总很清楚,越到快要胜利的时候越要警惕。但他没想到,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居然是自己的盟友们……
扑朔迷离的第三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彭老总给毛主席发电报,表示我军至少需要休整两到三个月,等待第二批部队入朝。
毛主席原本也打算同意,但就在这时候,一份由13国联名提交的倡议让毛主席改变了想法。毛主席意识到,此时停战休整恐怕就中了敌人的圈套了。
要知道,当时我军两次战役大胜,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美国国内呼吁停战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美国的暗示下,13国向我国提交了停战倡议。只要我国接受倡议,准备和敌人进行停战谈判,敌人就能借此休养生息。
当时我军还没有过三八线,即便是谈判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毛主席很清楚,美国这是在给自己发动下一次攻势拖时间罢了。
就算要谈判,我军也必须在谈判桌上掌握主动权。所以毛主席认为,只有打过三八线去,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才行。
只有将美军打疼了,美国谈判的诚心才会更足。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彭老总开始准备第三次战役。
我军在入朝的一个多月之内,连续进行了两次大型战役,人力物力损耗不计其数。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部队还没有及时补充兵员。
在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下打仗,说实话并不明智。尤其是东线的第九兵团,他们入朝时间更晚,但受到的伤亡更大。
尤其是在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出现了大批被冻伤的伤员。因为缺少物资和医药,这些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甚至只能截肢。
可以说,在部队伤亡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贸然进行第三次战役是不明智的。
但我军情况不好,敌人的情况只会比我军更加严重。经过两次战役,高傲的美军被打折了傲骨,对我军产生了畏惧的情绪。
美军士气低落,这也是我军进攻的好机会。
当时人民军经过整顿,已经有三个军团可以投入战斗,中朝联军也实现了统一指挥。
彭老总决定出动人民军的三个军团,加上我军6个军,发起第三次战役。这次战役的目标,就是争取在三八线附近消灭敌人主力。
而此时,美军新上任的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也在想办法布置防线对付我军。
美军得知我军动向之后,就开始计划如何阻拦我军。但由于他们对我军的力量评估太高,甚至得出了撤出朝鲜的结论。
要是他们直接撤出朝鲜,那我军也就省了后来的牺牲。
改变战局的李奇微
但这时候,李奇微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美军不能直接撤退,甚至主张在一定条件下恢复攻势,改变这种被我军追着打的状态。
但他了解了部队的状态之后,对于第三次战役就丧失了信心。但他不能直接认输,他要想办法赢。
经过思考,他决定重新布置防线,并将防线增加到了五道。
这次重新布置防线的时候,李奇微将战斗力低下的南朝鲜军摆在了第一线,英美军则放在了第二线。
这样一来,联军就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要是实在不行,还可以直接放弃南朝鲜军,拿他们做炮灰。
并且在此次布置防线的时候,他吸取了美军容易被我军迂回穿插的教训,防线是纵深布置的。
一旦我军实行穿插迂回的战术,美军也能迅速反应过来。
李奇微布置好之后,并没有就此放下心来。他已经做好部队撤出汉城的准备了,并且已经想好退到哪里了。
对我军来说,第三次战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当时我军后勤线本身就已经很紧绷了,进行第三次战役,无疑是将后勤线拉到即将断裂的程度。
而且第二次战役中,被我军消灭的大都是南朝鲜的部队,美军部队主力消耗较少,很容易对我军发起反攻。
也就是说,我军其实只有一次机会。一旦战役进程停滞不前,我军很可能会因为物资消耗太大而无力后继,很可能会引来敌人的反攻。
这些问题彭老总都思考过,最终志司商议之后得出结果,一定要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战役打响后要速战速决。
“我不是来打败仗的”
1950年12月31日晚上,随着志司的命令下达,我军的一百多门火炮齐发,炮轰临津江对岸的敌军阵地,为大部队打开突破口。
随后39军将士们迅速渡江,只用了五十多分钟就拿下了阵地。敌人见状纷纷逃窜,我军一路向南追击。
突破临津江、越过三八线、解放汉城……在九天九夜的时间,我军将战线向前推进了100余里,然后停在了三七线前。
彭老总向全军下达了停战的命令,并让那些冲得太靠前的部队就地转为防御。彭老总下达停战的命令后,反应最大的是金日成。
他看着一片大好的局势,原本还在想着只要我军继续长驱直入,就能直接将美军赶下海。但彭老总的突然停战,直接打破了他的幻想。
他对此很不满,认为彭老总这是在距离胜利最近的时候选择停战,是怯战的表现。于是他找到了苏联驻朝大使,说了自己的想法。
大使对此同样很不满,在金日成找上自己后,大使就想找彭老总要个说法。在朴一禹的带领下,这位苏联驻朝大使来到了志司。
来到志司之后,这位大使不问前因后果,直接质问彭老总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哪里有打胜仗不追击敌人的。
在他看来,这样的司令官非常不合格。
朴一禹在旁边没说话,就证明其实他和这位苏联顾问的想法是一样的。而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金日成的态度。
彭老总在下达停火命令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有人会认为自己做错了。
甚至他刚下达命令的时候,连我军的一些战士都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但作为统帅大局之人,彭老总深知这场仗不能继续打下去了。
我军确实打到了三七线,但后勤线已经濒临断绝。当时我军后勤,能送到前线的粮食只有部队最低保障的四分之一。
这个数据代表什么,代表战士们一直在饿着肚子打仗。第三次战役我军必须要打,但打到三七线附近,我军已经完成了政治目标。
这种情况下,彭老总不可能让战士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继续去向前推进战线。后勤线断裂的危害,很可能葬送几十万大军。
但当彭老总给苏联大使解释之后,这位大使居然还在无理取闹。他说要将此事告知斯大林,要撤彭老总的职。
彭老总当时是中朝联军总司令,中朝军队都归他指挥。可以说除了彭老总之外,其他人根本无法将联军指挥得这样好。
彭老总本身是为了部队好,这样被无端指责他也生气。不过他更生气的是,这些人并不将战士们的生命放在眼里,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情况,看不到战士们的牺牲。
他告诉跟着大使来的苏朝工作人员,说自己来朝鲜不是来打败仗的,别说是撤职,就是上军事法庭也没用。
在彭老总的强硬态度下,苏联顾问气势汹汹离开了。后来他将此事告知了斯大林,没想到斯大林不仅没有撤了彭老总的职,反而将他自己召回了国内,也是帮彭老总解决了一个麻烦。
参考资料
突破“三八线” 进军汉城,抗美援朝纪念馆,2020年09月29日
彭德怀元帅的军事谋略,夏明星 彭喜峰,党史博览,2014年08月05日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国军网,2021.10.13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1950年~1951年),2020-09-15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