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漱耳
清明节期间,笔者与几位好友到淄博市临淄区采风,路经齐陵镇,到郑家沟村南拜谒了“二王冢”。两冢高约近20米,长约120米,方基圆顶,气势雄伟。“二王冢”未经考古发掘,墓主是谁尚无定论,但相关文献记载是齐桓公和齐景公的陵墓。
齐桓公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然而,大家熟知的是他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生前功业,对他的悲惨结局了解得并不多。看罢二王冢,我们就来说说一代霸主齐桓公是如何由盛到衰的。
良相留劝告
知悉齐桓公的人知道,他患病后是在空屋子里活活饿死的,奸臣秘不发丧达67天,尸体都爬满了蛆虫。曾经的“春秋五霸”之首落了这么一个悲惨结局,可以说是不能坚持贤相管仲劝告所致。
想当年,桓公拜管仲为相,厉行改革,起用了一批出色人才,比如任命隰朋为大行人,主管外交;任命王子城父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任命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任命宾须无为大司理,主管司法;任命东郭牙为大谏,主管谏议。五人都听命于管仲,更有甘居管仲之下的大夫鲍叔牙,君臣勠力同心,齐国霸业方成。
随着家大业大,齐桓公也把一些献媚之徒纳入麾下。代表人物有三:易牙、竖刁、开方,备受齐桓公宠幸。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桓公亲去探望,并询问身后事,确定由谁接替相位。
桓公先问鲍叔牙。管仲诚恳回答,鲍叔牙是君子,但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的人也是不可以为政的。
桓公又问:易牙怎样?他爱我胜过爱他人。
易牙外号雍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桓公的御用厨子,善调味做菜。彭城有诗流传:“雍巫善味祖彭铿,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就是指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时,易牙大显身手,展示了自己非凡的烹饪技艺。
桓公强调的“爱我胜过爱他人”源于易牙在做御厨时,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这本是无心的戏言,不想却被易牙牢记在心。为了迎合桓公,他冥思苦想,竟选了自己4岁儿子的肉奉上。当午膳上桓公喝到一小金鼎鲜嫩无比、从未尝过的肉汤,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桓公当时唬了一跳,内心并不舒服,可他转念一想,又被易牙的行为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宠信易牙,并将易牙视为入相第二人选。
管仲几句话就否决了: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儿女的,他这么狠心,为了讨好国君,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桓公问开方,赞他仕齐积年不归,十五年没有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如此公而忘私,可是相才?
原来,开方是卫国一位贵族公子,他放弃卫国君位服务齐国。管仲早看透了他表面上对齐桓公忠心追随,实际上想从齐国谋取到更多的利益。对他的行为,管仲作出结论:不爱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为相。
所以,管仲在弥留之际告诫:“易牙、开方这种人如同泛滥的洪水,臣就是一座抵挡洪水的堤坝,有堤坝在,洪水就不会泛滥。臣死以后,堤坝不在了,洪水必将到处横流,酿成灾祸,所以,我劝主公务必疏远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要加以防备,如果宠信,国家必乱。”
遗训抛脑后
管仲之后选谁为相,关乎齐国的今后将来,相当重要。管仲向桓公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的隰朋,让隰朋帮助管理国政。
易牙耳目众多,第一时间听说了齐桓公与管仲的谈话,便去挑拨鲍叔牙,报告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在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的容身之处?”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告辞走了。
管仲病逝后,在鲍叔牙的强烈要求下,齐桓公将易牙、竖刁、开方撤职驱逐,永远不准入朝。
然而长期以来三人与桓公形影不离,桓公的各种嗜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时时投其好、事事足其欲、件件迎其欢,伺候得那叫一个舒服,已很难离开了。桓公把他们驱走后,连吃饭都觉得没有滋味,不断怀念三人。竖刁等也常找到齐桓公最宠爱的妃子长卫姬,哭哭啼啼诉冤道屈。长时间以来,竖刁、易牙对长卫姬也是百般献媚,用尽了心机,觉得离开他们就如同失去左右手一样。于是,长卫姬向桓公提出,请他们回宫。
果然一拍即合,桓公说:“他们三人有益于寡人,无害于国家,仲父过去所说实在太过分了”。
《汉书·东方朔传第三十五》颜师古注原文所记原话是:“仲父不已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那意思是管仲当年的说法过分了,管仲的话不一定都可信。我不让他们涉足朝政不就行了?从而低估了竖刁等人的野心。
悲惨的结局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距管仲辞世仅三年,齐桓公又召竖刁、易牙、开方回宫,享受他们的逢迎拍马、投其所好。
哪知三人再次入宫后,立即结为死党。当年,有聪明睿智的宰相管仲镇着,三个心怀叵测的人很难兜售其奸。自公元前644年,宰相隰朋与大夫鲍叔牙相继气死离世,虽然桓公没有立即任命新相,继续依靠现有的大臣和管仲的建议治理齐国,但竖刁、易牙窃国篡权之路已畅行无阻。他们在长卫姬的支持下,趁桓公老迈,网罗自己的党羽。凡是顺从他们的授以高官厚禄,稍有违逆就重刑伺候,一时间,齐国朝野杀气腾腾,人心惶恐。对这一切,桓公耳目被蒙蔽,一如既往像管仲在世那样,继续放权,将国政全部交给他们处理,自己沉迷声色犬马,无忧无虑。
不久,桓公得了一场大病,请了许多名医诊治都不见效。竖刁料到他已不久于世,就以桓公的名义写成告示,贴在宫门上。大意是说:我在患病期间,由竖刁守住宫门,任何人不准入宫,一切国政,全待病愈以后奏闻。
告示贴出后,有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向她索取食物。
桓公说:我想吃东西。宫女说:我弄不到食物。又说:我想喝水。宫女说:我没有能弄到水。齐桓公问:为什么?
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汉书·东方朔传第三十五》颜师古注的原文为:“易牙、竖刁相与作乱,塞宮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桓公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无人救驾,悔之晚矣。在《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中,宫女为妾晏蛾儿,当着桓公面表示:主公万一不幸,妾情愿以死送君。后果以头触柱,脑裂而死。“二王冢”东北方向70米,是桓公陪葬墓,传为“晏娥冢”。
竖刁、易牙发现宫女违令探视后,立即将全部宫人逐出宫廷,随后封死宫门。如此还不放心,又在桓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的围墙,墙下只留一个小洞,供内侍出入探视桓公生死消息。桓公就这样在空屋子里躺了几天后,独自一人一命呜呼了。
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等为防生乱密不发丧,找来长卫姬密谋立公子诡为齐侯。此前桓公、管仲早就立昭为太子,很多人都知晓,竖刁和易牙怕众人不服,亲率甲士去杀公子昭。公子昭得到消息,迅速逃往宋国,竖刁、易牙没有得手,决定回宫先拥立公子诡即位再说。
他们回到宫中,只见百官麇集,人声鼎沸,都在议论桓公死后如何安葬的问题。见到竖刁和易牙,一拥而上,追问太子在哪里?易牙回答:“公子无诡,不是在宫中吗?”众臣气愤地说:“先主册立的是公子昭,怎么能立公子诡呢?”竖刁见状,挥舞宝剑大声喝道:“今奉先公的遗命,改立公子无诡为君,谁不服从,杀无赦!”
话音刚落,百官震怒,大骂竖刁假传遗命,专权害国。大夫管平怒不可遏,一个箭步窜到竖刁面前,用手中的牙笏狠打竖刁。易牙立即令甲士动手,拿下管平。顷刻间,上百名手无寸铁的官员,被杀得尸横阶庭,血溅朝门。
奸佞终被诛
竖刁专权误国的行径激起朝野不满,人们用种种方式抵制、反抗,不承认公子诡为册立之君。他继位多日,除竖刁的同党外,百官都不前来朝贺。面对冷冷清清的宫廷,无诡、竖刁束手无策。于是,请求德高望重的国懿仲和高虎两位老臣出面,想利用其威望压服百官。可二老臣入宫时,却披麻戴孝。竖刁一见忙走上前挡在殿外,让他们换朝服入宫。二老说:“旧君未葬,先拜新君,天下岂有此理?”说完,跪在地上边拜边哭。
桓公的十几个儿子中有六位是庶姬所生,其余皆为别妾所生。无诡继位公子昭逃走后,其余四位公子各自私设党羽、图谋继承君位。
四公子潘把自己的家丁、门客武装起来冲进宫中,占据了右殿。五公子商与二公子元两位见状也带家丁、门客占据宫中的左殿和朝门。竖刁见各公子人多势众,只好守住正殿与诸公子互相对峙。
僵持了两个多月。齐国上下对因齐宫混乱致桓公死后得不到安葬忧心忡忡,议论纷纷。上卿高虎冒着被竖刁杀戮的危险,进宫请公子诡主持安葬桓公。说:“你如果能葬了桓公,国君的位置自然就是你的,至于其他公子我可以以义相责”。无诡和竖刁方同意下葬。
这时已是桓公死后第67天。如前所言,当人们走进桓公的寝室,只见蛆虫遍地、尸臭熏人。百官见状,无不哀痛,泣声震瓦。
公子无诡主丧,将桓公葬于临淄故城西南15里的鼎足山,毗邻管仲墓葬牛山。晋朝永嘉末年,桓公墓被人挖开,一开始挖到木板,然后又挖到水银池,发现墓穴内充斥水银没敢进去,现代研究表明,吸入0.3克水银便会丧命。
桓公葬后,国、高二老出面调和,诸公子遂撤去各自家丁。但齐国上下仍暗流涌动,正积蓄力量伺机推翻无诡。
逃到宋国后,公子昭求得了宋襄公帮助。襄公传檄卫、曹、邾三国诸侯,约定三个月以后合兵伐齐。
齐无诡元年(公元前642年)三月,宋襄公亲率三国之师,兵临齐都城下。时易牙已进为中大夫执掌兵权,无诡命竖刁居中调度,命易牙率兵迎敌,命国、高二卿分守城地。国高二老密议:公子昭得宋襄公之助已率兵回齐,铲除逆贼的机会到了。
两人设计诛杀竖刁。当晚派人给竖刁送信,让火速回城议事。竖刁毫无防备回到城中。只见高虎在宫中摆下酒宴正等着他。竖刁入座,酒过三巡,高虎说:“如今诸侯联兵聚于城下,我有一退兵的良策”。竖刁闻言大喜,忙问:“有何妙计?”高虎说:“把你的头挂到城墙上,兵不战可退”。
竖刁闻言大惊失色,猛然站起,但为时已晚,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出,乱刀斩了竖刁。随后,高虎令军士打开城门,迎接太子昭入城。诸侯的兵马冲进城,无诡慌忙提剑,刚出宫门,就被军士杀死。易牙带着几名心腹漏网逃往鲁国。
不日,齐国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但经过这一场内乱,齐国经济积弱,民生困苦,中原霸业易主,逐渐移到了晋国,可谓成霸难丧霸易。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