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跟人提起“我玩乐高积木”是什么时候吗?
如果是十几年前,说出来可能还会被当成“幼稚鬼”——
“都多大人了,还玩积木?”
“你不如去拼个模型,做点‘正事’。”
但现在,时代变了。
2025年,如果你在社交媒体晒出刚拼完的套装、发个种草清单,收到的只有一句话:上链接!
是什么让成年人开始“光明正大”玩乐高积木?
NPD集团研究指出,成年人(“kidults”)是玩具行业增长的最大来源,占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乐高集团推出了大量成人专属套装(如植物收藏系列、ICONS系列),并通过LEGO Lates等活动吸引成年用户。
这里必须提一下两大功臣:《乐高大电影》和《乐高大师》真人秀。前者让我们发现,乐高积木不仅能讲故事,还能讲得那么幽默;后者则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拼砖块这件事可以有多惊艳
乐高官方也没闲着——它推出了“Adults Welcome”系列,各种植物模型、怀旧经典、家居小物层出不穷。
乐高18+套装注重展示性、艺术性和挑战性,如10294 泰坦尼克号、罗马斗兽场等,满足成年人的收藏和创作需求。黑色包装和“欢迎成年人”标签强化了其成熟定位。
现在的乐高积木早就不是玩具那么简单了,它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我有审美、我懂手工、我在放松、我有点文艺”的象征。
谁在带动这种“乐高生活方式”?
除了产品好看、宣传给力,还有一群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乐高内容创作者,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网红”和“玩家博主”。
他们是最直接影响乐高圈生态的人:拍开箱、做测评、出教程、去门店拍 vlog、搭 MOC 分享创意……可以说你看到的大部分乐高内容,都是他们做出来的。
而乐高官方也早就意识到这些人有多重要,甚至专门设立了“乐高大使网络”(LAN),直接与部分创作者沟通、合作。
从最早的玩家社群(LUGs)到现在的“品牌大使+内容博主”混搭阵容,乐高集团从官方层面,一步步把这些爱好者变成了品牌的“半官方发言人”。
“网红乐高化”,到底好不好?
话虽如此,现在有关乐高积木的内容,也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内容越来越“商业”,创意却越来越“同质化”。
“看看我这次买了多少!”
“今天扫货!看看我的乐高战利品!”
“这款套装值不值得买?测评来了!”
这些内容固然吸睛,但其实它们更多是在传递消费欲望,而不是启发搭建灵感。
对比以前的“圈地自萌”,现在很多乐高内容博主的镜头背后,是精心布置的背景墙、上万元的展示架、每月更新的新品套装。
你会发现,一个乐高内容创作者的生活风格,不再是“我怎么玩”,而是“我买了什么”,甚至形成了一种“花得多=玩得认真”的错觉。
重要的是,乐高集团当年立下的品牌核心——想象力、创造力,在一片片“你必须拥有这款”的宣传中,反而越来越难被看见。
真正的“真实”还在吗?
还记得那部老纪录片《AFOL:A Blocumentary》吗?
里面有个画面特别让人共鸣:一个玩家正在展示自己拼搭的作品,不小心手一抖,模型中的一块掉了下来,啪地摔了一地。
那一刻,尴尬、手足无措,但也特别真实。
这种真实,就是乐高玩家群体最珍贵的东西——不是为了镜头精心设计的“完美展示”,而是热爱搭建的人,在分享、在试错、在成长。
而今天的内容,哪怕看起来像“真实日常”,其实背后都经过脚本设计、滤镜美化。
这种“精致的生活方式”,虽然也有美感,但缺少了点“人味”。
所以我们到底该怎么“玩乐高”?
当然,这不是一篇反对乐高内容宣传的文章。事实上,很多博主真的非常努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广乐高文化。如果没有他们,如今乐高积木的影响力可能也不会这么大。
但我们想提醒大家:
当乐高积木成了“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更“真实”的参与方式——不是追求买得最多、摆得最炫,而是享受搭建的过程,分享真实的热爱。
也许你拼的不是大套装,而是一个小MOC;也许你没拍视频,但在展会上和陌生人交流的那几分钟,才是真正的“圈内高光时刻”。
End
乐高积木,不是让你变得“看起来很酷”,
而是让你做你自己,还能玩得很开心。
*资料来源:brickn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