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志书出发
赴一场与都江堰的春天之约
山花烂漫,阳光正好,你是否也为春风陶醉,正策划一场与春日美景的邂逅?
打开社交软件,春游踏青的攻略琳琅满目,合脚的鞋子总是不可或缺,若要选择爬山,合适的登山杖也是必备物品……这些在古时同样是出游的“标配”。100多年前,江锡龄,这位祖籍广州的旅客,正是做好了充足准备,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游览。他的行李中还有一样特殊的物品:地方史志。图片
春日里的都江堰
1873年春,江锡龄来到灌县赴任,送行的友人建议他借机一览都江堰、青城山两处胜景。农历三月初七,在目睹宝瓶口下的水势之盛、二郎祠西的绳桥之险后,江锡龄又向他的第二个目的地——青城山前行。途中,荒烟废陇、满目荆榛的花蕊夫人旧宅吸引了他的目光,在怅然的同时,他也以志书为凭,对花蕊夫人故事作了一番考据。
此时距后蜀覆亡已900余年,志书关于花蕊夫人的记录大都转引自宋人笔记,其中又有诸多抵牾。以嘉庆《四川通志》为例,花蕊夫人事迹散见于“舆地志”之陵墓、古迹,以及“人物志”之列女(才艺),“舆地志”之古迹“花蕊夫人宅”部分援引《后山诗话》花蕊夫人为青城人费氏女,国亡后没于宋之说,以及花蕊夫人为资州汪家坝人,国亡后自缢而死之说;“人物志”之列女“后蜀徐夫人”部分转引《十国春秋》中花蕊夫人为青城人、徐国璋女之说,随蜀后主孟昶降宋后曾赋诗“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以及假借祀“张仙”祭奠孟昶的故事,还引用《能改斋漫录》对花蕊夫人姓氏之辨。仅此一书对花蕊夫人的记载,姓氏不同、籍贯相异,境遇有别,年代与之相近的学者尚有争论,后来者对此感到困惑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嘉庆《四川通志·人物志》“后蜀徐夫人”部分
江锡龄曾读到花蕊夫人墓在资阳县北的记载,对花蕊夫人为青城人士、为何远葬资中产生了怀疑。此次亲临故居,他又翻开志书,将其中所载之费妃、徐妃事迹一并述于文中,得出花蕊夫人“香坟故宅自当有来因,未可执此一端,遂疑为赝讬也”的结论。这种阙疑存异的精神,颇具乾嘉考据之遗风。
由中兴场入青城,江锡龄对沿路景色的兴致不减,山麓的长生宫门外,“柳花糁径,豆蔓缘篱,杉柏四围,竹扉双掩”,生机勃勃又不掩清幽的景致跃然纸上,这段描写也被清末最后一科举人钟毓龙在其《上古神话》中引用。此时长生宫正在整修,台阶下有挖出的古砖数百枚,可惜没有款识,无法辨认时代。江锡龄翻阅《灌县志》,查到修造香积寺时曾发掘出西晋永康二年(301)古砖,推测此处的古砖可能也为晋时旧物。他还从方志中摘录了范长生生平与长生宫故事,带着对昔日画像、题诗已不可考的遗憾向山中前行。
沿着潺潺的溪水上行数里,江锡龄来到建福宫。然而此时的建福宫仅能遮蔽风雨,颇为萧索。他将《灌县志》中所载建福宫之名的来源和沿革一一阐明,诵读着陆游“黄金篆书榜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的诗句,眼前依稀可见当年丹楹画栋、殿宇辉煌的盛景。
青城四月
越牌坊冈、石笋峰,过滴珠泉、遇仙岩,江锡龄再次翻开志书,是在闻名遐迩的天师洞。他循泠泠钟磬声而来,只见琳宫紫府,气象宏阔。有高逾百尺的银杏树,也有浅水半泓的六时泉。江锡龄将眼前的石刻与《灌县志》记载对照,知晓今日所见已非故物。
从天师洞到上清宫,途经古迹时,他仍将之与志书、笔记对照而观。在五行岩,听到山中道人描述上方轩皇台可“凭高纵目,一览千里”,他便联想到志书所载张道陵立石台于龙穴上,防止其淹害庄稼的故事;道人邀请他到试剑石一观,他也查考了志书中张道陵挥剑斩魍魉的传说。《方舆胜览》载青城之长坪山先花后叶、状若芙蓉的高树,《吴船录》中灯出四山、以千百数的夜景,也令他心驰神往,恨不能一睹为快。
图片乾隆《灌县志》卷首图绘
江锡龄在上清宫与道人有一番长谈,其中既有论道之说,又有物产之谈,加深了他对青城山的了解。虽然已是季春时节,但山中多寒,豌豆刚刚开花,麦穗还未成熟,牡丹的蓓蕾正摇摇欲裂,山茶也还老老实实地待在树上。山中花木极佳,牡丹坪、酴醾洞、芙蓉岛、海棠溪都以花为名,为丘壑林泉增色;沿山修竹丛生,从食用来说斑笋宜腊,黄笋宜泡,肉笋宜烘,笔笋宜炙,各有所宜,还可作编制,作竹杖,趣味无穷。
江锡龄辞别道人下山时,正是暮色苍茫,夜雨潇潇。回头望去,层峦隐约,烟雾迷蒙,最高峰依稀是昨夜曾留宿的地方,而他已回到滚滚红尘之中。
图片江锡龄《青城山行纪》书影
游山有“三不易”!囊中羞涩,只能顺路游览;山中苦寒,非得春夏出行;径路生疏,无法尽览名胜。游归的江锡龄对友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次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青城之旅,被江锡龄本人盖章为一场人生难得的“奇游”。他将自己所观所感写成《青城山行纪》一文,并以“异日者,辅臣太守重返蜀中,睹此一编,得无有策杖携壶、与江子相期于三十六峰之上者乎?”作结,这不仅是对前人的遥遥致意,也是对后人的殷殷邀请。
今日的都江堰,散落千年的名人墨客,卷帙浩繁的史志游记,都寄宿于簇新的碑刻中,作为尽职尽责的向导,将古往今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借着假日闲暇,趁着春日正好,沿山踏青,漫步青城,便是赴了这场苍翠欲滴的百年之约。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都江堰市档案馆(都江堰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