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森

不久前,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政府所在地南侧的海绵公园投用。公园“麻雀”虽小,但功能齐备,有体育场,也有游乐区,得到了许多群众的点赞。


毗邻龙文区政府所在地的海绵公园建成投用。龙文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闲置地块空着有些浪费,不如修建成口袋公园,市民在茶余饭后可以散步休闲。”昔日的闲置地块摇身一变成为周边居民的热门“打卡点”,这座公园的建设源于龙文区干部一次日常民情走访中了解到群众的诉求。

把群众诉求记在“民情日记”里后,如何兑现?资金有限,既要提升城市品质,又要满足群众需求,如何把公园建到群众“心坎里”?

“不着急规划,先听听群众怎么说。”作为公园建设参与者之一,龙文区城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郑森泉和同事们带上“民情日记”,开始了一次次走访,既有向周边群众的问询,更有平时闲谈时的“多问一嘴”。

慢慢地,“民情日记”里写满了群众对公园的具体需求以及干部们的思路——篮球场、羽毛球场,下班就能运动;要有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域,“遛娃”健身两不误;停车场边安排个大草坪,周末可以露营……


群众在公园里休闲游玩。龙文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日记看得见,成效摸得着。经过不到半年的建设,这座群众期盼已久的公园开门迎客,记录在册的“民心账”一一兑现。

“要把民生实事办漂亮,就得真走访、听真话,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把群众的心思摸透。”看着公园里热闹的人群,郑森泉很有感触,“群众怎么想、民情怎么记、公园怎么建,打通这条线,小钱才能办大事、办好事。”

今年年初,龙文区启动开展“四下基层、五练五提”活动,号召全区广大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民情日记”作为记录基层实情、反映群众心声的第一手资料,切实提升“民情温度”“治理精度”。


群众在公园里锻炼身体。龙文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情日记”记什么?不仅记事,还要有记录者的思考和体会,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民情日记”怎么记?要真正深入群众了解实际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答案,记录内容不能流于形式、不接地气。

“民情日记”记了怎么办?确保记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切忌“一记了之”,只记不做。

当然,功夫不能单单花在记日记上,更要用在能力提升上。

为此,为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破题”能力,今年以来,龙文区聚焦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学习、创新、服务、执行、应变”五项能力建设,推出每周一课的“龙江夜校”,鼓励干部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破解难题的好招妙招,变“被动输入”为“主动输出”,倒逼推动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郑森泉在龙文区“龙江夜校”上授课,向全区干部分享公园建设实践和经验。龙文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基于海绵公园建设的成功实践,郑森泉成为“龙江夜校”的授课人,向全区干部“晒出了”自己的“日记本”。

“登上讲台,对我而言是一次沉淀,更是一个练兵的机会。”郑森泉坦言,准备讲课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业务的梳理和总结。

海绵公园备受好评是龙文区干部写好用好“民情日记”,问需于民,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的生动缩影。

辖区林某某家庭因病返贫,亟需申请临时救助金及低保待遇;桥头村部分老人子女长期在外务工,老人用餐不便,希望村里能办“长者食堂”;新疆籍“新龙文人”的孩子上学离校太远,由于特殊饮食禁忌,住校不便……如今,在龙文区干部的“民情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企业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他们实走实访,身到心到,直面问题,将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情日记”一步步变成工作簿、备忘录,让关乎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得到解决,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民情日记’既是下沉一线、摸清实情的调研形式,也是以民为师、开门问策的学习方法,更是破解难题、拉近距离的工作抓手。”龙文区委书记林晓强表示,龙文区要持续写好用好“民情日记”,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用心用情用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