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是春天的信物,更是乡村振兴画卷上的一抹鲜活亮色。春日里,走进安徽、浙江、广西、江西四地的茶山,嫩芽初绽,茶农指尖翻飞。让我们循着茶香,在青山碧野间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

安徽金寨西茶谷:

茶香四溢诗意浓

孔令晖


六安市金寨县西茶谷 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供图

春日阳光像一壶温热的六安瓜片,倾洒在安徽金寨西茶谷的茶山上。晨雾未散时,整片山谷裹着一层薄纱,茶梯如绿色的琴键,从山脚攀至云端,在天地间演奏一曲无声的春之歌。这里是六安瓜片的故乡,也是茶文化与山水诗意交织的秘境。

西茶谷的茶园,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人工的匠心。茶梯依山势盘旋而上,层层茶树像绿绸带般,绵延至响洪甸水库。站在观景亭远眺,湖水如镜,倒映黛色山峦,偶有飞鸟掠过水面,荡起涟漪。沿着5400米长的木质栈道漫步,脚下吱呀作响,鼻尖是茶芽初绽的清香,耳畔是游客的欢声笑语。栈道尽头,一座墨绿色的吊桥横跨库湾,桥下碧波荡漾,桥上人影绰绰。

四月的西茶谷最是热闹。茶农家中茶香与烟火气交织,大家将新采的嫩叶铺满竹匾,杀青、揉捻、烘焙,六安瓜片的传统工艺在手指翻飞间重现。游客亦可挽袖体验,指尖触到温热的茶叶时,仿佛感知到这片土地的温度。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不妨走进茶谷茶旅体验中心,看茶艺师以古法冲泡,茶汤清亮如春泉,入口鲜醇回甘,喉间余韵如山谷晨雾般绵长。

西茶谷的美,离不开茶旅融合的故事。为了让茶山与游人更近,金寨县修通了彩虹路。一条10公里长的双色车道,两旁春花烂漫,骑行其间,仿佛穿梭于调色盘中。路旁茶农笑道:“以前茶叶运不出去,如今路通了,游客来了,连茶香都跟着路飘到了全国。”

傍晚时分,茶山褪去喧嚣,白墙红顶的民宿亮起暖黄的灯。住在茶谷小院,推开窗便能看到星空下的茶园,虫鸣与风声成了白噪音。若想感受市井气息,可去面冲村的农家乐,腊肉炖竹笋、柴火豆腐的香气勾人馋虫,配上一盏新茶,便是地道的茶乡风味。村民一边炒茶一边念叨:“从前卖茶靠脚力,现在游客来了,手机一点,茶叶就飞去了北京、上海!”言语间,满是乡村振兴的骄傲。

离开西茶谷时,夕阳将茶山染成琥珀色。回望那片绿海,笔者忽然明白:茶不仅是饮品,更是当地人生活的哲学。他们以茶为媒,将山水的灵秀、手艺的坚守、时代的脉搏,融进每一片叶子里。游人带走的不止一盒六安瓜片,还有一段被茶香浸润的春日记忆。那里有山水的绝色,有文化的温度,更有时光慢下来的从容。

浙江杭州寺坞岭:

一村山色半村茶

朱华丽


寺坞揽境 义桥镇人民政府供图

山林间,绿色深深浅浅,云雾浓浓淡淡,晚樱与桃花各自娇媚。望江阁上的一只画眉,俯瞰着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上粼粼波光和三江口点点孤帆,顾自钻进成片的修竹之中。

寺坞岭是龙门山支脉,岭背线是萧山与富阳的交界线。岭东是南坞,岭西北麓原有真寂寺,取“坞”“寺”二字,因而得名。从远观,可见云峰山、包帽尖、大爿山三峰鼎立;从侧面看,是500多米的云峰山,雄鹅鼻傲立,云雾起时如游仙境,雄鹅山庄隐于其间。

最是春日好时光,不妨到云雾山中去做一次神仙。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发呆也好,思辨也罢,和大自然对话,纵使不发一言,像望江阁上的画眉那样看三江汇流,何尝不是桩美事?

自古喝茶既是美事,又是风雅之事。古有阳羡茶会之雅集,顾渚山下金沙泉之清泉,相传在制贡茶时泉水喷涌而出,茶毕即枯竭。

民间传说自然少不了润色加工,儿时对茶叶的记忆却久远且真实。煤球风炉上,水壶咕嘟作响,沸水倾泻,注入搪瓷大杯。茶叶粗犷,浮浮沉沉,大口豪饮,边吐茶渣边品茗香,唯有如此,方不负茶叶的馈赠。

高山生态茶,讲究的是原生态之美,恰如儿时饮茶的纯粹与质朴。寺坞岭的高山云雾茶,所处寺坞岭海拔较高,土质条件好,云雾常生,又多露水,日照时间长,绿茶品质自然上乘。其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盛世,至明朝时,这里的绿茶更被选为南京应天府皇宫的贡品。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估计指的是江北茶区,江南坊间却是“明前茶,贵如金”。对时节的感知,自然之物比人更敏感。茶园嗅到了春的气息,在温暖的春风中悄然冒出芽头。茶农须得马不停蹄地赶在明前采摘,仅取最尖端的一芽,稍有迟疑,芽头便会老去。如此想来,茶之珍贵,恰似时光之流逝。

日落时分,众多游客走进寺坞岭茶园,只为看一眼三江汇流的暮色西沉,喝一杯高山云雾茶的山间寂寞。据传,晋代王濛酷爱饮茶,凡至其家者,必请品茗。而今,远方的客人来到寺坞岭,一定要品尝一杯高山云雾茶。如果客情再好一点的话,必邀他看“寺坞揽境”江河鎏金,品一村山色半村茶……

广西梧州六堡茶

茶山深处尽是春

宾 阳

清明时节,新茶飘香。随着研学游团队,笔者又一次走进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一大早,晨雾还未散尽,黑石山的轮廓在车窗上洇成水墨。蜿蜒的盘山路转过最后一道弯,整座茶山撞入眼帘,犹如一块碧玉被春风揉碎,青翠的碎屑沿着山势倾泻而下,漫过沟壑、覆过岩脊,直到与天际的云絮交融。

六堡镇的春天,藏在层层叠叠的茶垄里。

茶树新芽在雨后格外饱满,嫩叶蜷曲如婴孩攥紧的拳头,叶尖坠着凝结的露珠。站在茶园中,被无尽的绿色所包围,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耳边是鸟儿清脆的低吟。采茶人腰间的竹篓轻轻摇晃,指尖翻飞处,翡翠般的芽尖纷纷坠落。

在茶农的指导下,笔者也尝试着采摘茶叶。虽然动作笨拙,但亲手触摸茶叶、感受大自然馈赠的喜悦难以言表。采摘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耐心和细心,但看到篮子里渐渐增多的嫩叶,大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采茶之余,笔者还参观了黑石山茶厂的制茶车间。这里配备了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也保留着传统的六堡茶制作工艺。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最终制成一片片醇香的六堡茶。

当地茶农说,六堡茶自古便是这里的瑰宝,有着15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如今,六堡茶不仅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青睐,还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就在其中。

近年来,随着茶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六堡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梧州以六堡茶为纽带,将茶旅元素融入茶产业的各个环节,积极培育“茶+民宿”“茶+研学”“茶+康养”等新业态,描绘茶乡新图景,在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黑石山茶厂将茶园变景区,修步道、建民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不仅提升了六堡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当地茶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可以预见,六堡茶相关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文化、旅游等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茶山上,茶农的笑容也将更加灿烂。

江西婺源绿茶:

一盏清香醉江南

王竹青

春日的婺源,满目青翠的连绵茶山,与遍野金黄的油菜花海、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交织成“中国最美乡村”的唯美意象。走进江西婺源紫阳镇考水村的有机茶园,千亩青翠茶山铺展开来,层层叠叠的茶垄如绿浪般起伏。晨雾在叶尖凝成露珠,采茶的游客指尖轻颤,嫩芽簌簌落入竹筐。青山为盏,云水作汤,当茶芽在杯中舒展成春天的形状,整个江南都醉在这片叶子的故事里。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当地“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气候特点和“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地理轮廓,为茶业规模种植提供了条件,连土壤都是适宜茶树生长的黄红壤。生于高山深谷的茶树,饱受雨雾露水的滋润,萌发的芽叶厚嫩柔软,有利于氨基酸、维生素的形成。

每年春分前后的清晨,茶山笼着氤氲雾气,茶农戴上斗笠、挎上茶篓,上山采茶。这时的鲜叶积蓄了夏秋冬三季的精华,口感、品相、香气皆呈上品。鲜叶采下后还要经过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等工序,每一道都是茶农体力、眼力、耐力的淬炼,每片叶子都传递着茶人手心的余温。

镌刻着匠心的婺源绿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香气芬芳、滋味鲜爽等特点,古人用“汤碧、汁浓、香高、味醇”八字归纳婺源绿茶的品质。

悠久厚重的制茶历史、千百年来坚守和传承的传统制茶技艺,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作为朱子故里的婺源,一直奉行朱熹“理而后和”的思想,在茶俗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还讲究吃果籽茶。恭贺亲朋生日、寿诞时,送的新布鞋内都要放些茶叶,寓意“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

访茶山、赏茶景、学茶艺、品茶香……来一次婺源,便会明白为什么城里人如此青睐这个小城,不仅仅是风景的吸引,这缕清香带来的安静娴和更让人不愿离去。

2025年4月12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春日里,上茶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