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参选人浮出水面:这些人代替尹锡悦李在明竞争!


作者:黄埔少侠 2025年4月12日


随着韩国宪法法院全票通过弹劾前总统尹锡悦,韩国政坛正式进入“大选时间”。6月3日总统选举日临近,朝野政党候选人纷纷登场,一场围绕权力更迭的激烈博弈已然展开。当前,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以37%的支持率断层领先,但这一数字未达50%的民意基准线,背后折射出韩国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一、参选人阵营与支持率格局


根据盖洛普韩国4月8日至10日的民调,李在明以37%的支持率稳居榜首,创三个月新高;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中,前劳动部长金文洙以9%位列第二,大邱市长洪准杓(5%)、前党首韩东勋(4%)、首尔市长吴世勋(2%)等紧随其后。此外,代总统韩德洙虽被党内呼吁参选,但尚未表态,支持率仅为2%。




二、主要参选人特点:


1. 李在明:主打经济平等与民生改革,提出“韩国倡议”(K-initiative),主张国家主导投资以缓解两极分化。其优势在于民粹政策吸引力与尹锡悦弹劾后的政治红利。
2. 金文洙:保守派代表,强调“无司法风险”,抨击李在明的“亲朝反美”倾向,主张发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
3. 安哲秀:四度参选的改革派,主张缩短总统任期、推动政治多元化,但其支持率仅4%,党内竞争力有限。




三、李在明领先未过半:三大结构性困境


尽管李在明支持率遥遥领先,但始终未能突破40%,更未达朴槿惠弹劾后文在寅的压倒性优势,原因有三:
1. 中间选民沉默:30%的“摇摆票”成关键变量
约30%的选民尚未明确支持对象,这部分群体对李在明的司法争议(如《公职选举法》案二审无罪、三审待决)持观望态度,担忧其若当选可能面临资格危机。此外,部分选民对共同民主党长期执政后的政策疲劳存疑,转而期待新面孔。
2. 经济议题优先,但政策落地难度高
48%的民众将“振兴经济”列为总统首要任务,李在明虽提出增加就业、控制房价等方案,但其主张的“大幅国家投资”可能加剧财政赤字,且需面对国会保守派阻挠。若缺乏跨党派合作,政策恐成空谈。
3. 保守阵营的潜在整合能力
国民力量党支持率虽跌至30%,但候选人基数庞大,若在初选中整合资源、推出单一强势候选人(如韩东勋或吴世勋),或能集中保守派选票,缩小与李在明的差距。




四、若李在明当选:执政困难或将加剧


即使李在明胜选,其施政将面临三重挑战:
1. 国会掣肘:若共同民主党未能同时赢得国会多数,李在明的改革议程可能遭保守派抵制,重蹈文在寅后期“跛脚鸭”覆辙。
2. 司法风险延续:若最高法院推翻二审无罪判决,李在明可能丧失资格,引发宪政危机。
3. 国际压力:美国对其“平衡外交”策略(如反对萨德部署)的警惕可能转化为外交施压,影响韩美同盟稳定性。




五、胜选条件与准则:如何突破“37%天花板”?


韩国总统选举的胜败取决于以下核心要素:
1. 经济承诺的可信度:候选人需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经济复苏方案,而非空泛口号。李在明需证明其政策不依赖“撒钱”,而是结构性改革。
2. 中间选民的争夺:通过淡化意识形态争议、聚焦民生议题争取沉默群体,例如提出跨阶层福利计划或反腐承诺。
3. 党内与跨党派整合:国民力量党需避免初选内耗,共同民主党则需协调激进派与温和派矛盾,确保选举后政策执行力。
4. 外部因素平衡: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候选人需展现既能维护主权又不触怒盟友的务实外交能力。




六、总结


韩国大选不仅是李在明与保守派的对决,更是民众对政治清算文化、经济困境与外交定位的集体反思。李在明的“37%天花板”揭示了选民对变革的渴望与疑虑并存。无论最终胜者是谁,如何打破“青瓦台魔咒”、实现国家治理的可持续转型,将是韩国政治的真正考验。


2025年4月12日


️友情提醒:黄埔少侠欢迎各位留下观点和看法,欢迎各位关注、点赞、分享和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