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人民网记者 富丽娟 刘艺琳 寇雅楠
空灵宏伟的歌声交织在鄂尔多斯大剧院,宛若从历史深处吟诵的诗歌。花团锦簇的春日时光里,歌舞剧《古如歌》在鄂尔多斯大剧院与观众见面,成功首演。
为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古如歌”(下简称古如歌)的文化内涵,推进古如歌传承和发展,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历时3年,精心编创了这部歌舞剧《古如歌》。
歌舞剧《古如歌》在鄂尔多斯大剧院上演。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摄
古如歌曾活跃在杭锦旗黄河沿岸,如今结合现代元素,通过声光电的手段,创新设计了光影舞台,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从舞台中央到观众席后排,百名演职人员齐声歌唱,歌声穿越千年的时空,余音绕梁、久久回荡。
古如歌,是如何带着历史的传承与记忆,从几近失传到焕然新生?近日,记者走进鄂尔多斯市,探寻古如歌从黄河畔走向更高更广阔天地的“秘密”。
“抢救”黄河沿岸的古老传唱
“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蒙古语的汉文译音。“古如”在蒙古语里有着“国度”“朝政”“大众”之意,“都”也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为“歌”。古如歌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2008年,古如歌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如歌的声音不同于蒙古长调,也不属于呼麦,只有真正认真学习如何演唱或者研究的人才能分辨出古如歌。”传承人古日巴斯尔告诉记者。
古如歌演唱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风格高贵典雅,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蒙古族音乐“活化石”。
演唱内容以唱时政、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为多,亦有一部分是唱咏爱情的。古如歌吟、唱都有规矩,一般都在盛大而隆重的仪式上表演,平时不能随便哼唱。演唱时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
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古如歌也面临着几近断代,会唱者寥寥无几,消亡的危险一天天迫近。
即将80岁的古日巴斯尔和乌云花,也是杭锦旗乌兰牧骑的第一代演员。从宣传党的政策、为农牧民服务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到“国家级非遗古如歌”的传承人,古日巴斯尔老两口感触颇多。
古日巴斯尔和乌云花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1979年,古日巴斯尔下乡到牧区,遇到会唱古如歌的老人家,都会采访记录。因为古如歌唱起来复杂、转音多,曲谱非常难记,古日巴斯尔带着小砖头的一样的录音机去记录歌曲。从歌词到曲谱,他记录了一首又一首古如歌。
80年代后期,古日巴斯尔将收集到的古如歌编成一册书,油印了几十本。在古日巴斯尔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如今记录留存的古如歌已经达到100多首。
从1979年开始,杭锦旗从旗委政府到民间,抢救性挖掘、保护古如歌。累计投入1.56亿元,完成了古如歌音乐博物馆、非遗展厅、古如歌产业基地、古如歌大剧院、古如歌小剧场及古如歌传承基地建设工作;激励古如歌文化进入集体经济,以协会+嘎查村组织形式鼓励古如歌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走向致富之路。文化和旅游部长年对古如歌的保护传承发展给与重大资金支持,成为古如歌今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千年古韵焕发新生
古如歌的演唱曲调和唱词都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导致每一首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能传唱、不能改编。
这也给编剧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难度。
“把传统的古如歌,以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难度非常大。在改变原有的唱词的基础上,既要让观众既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古如歌,又不失戏剧的冲突性和看点。”歌舞剧《古如歌》的编剧齐毕力格告诉记者,自己精心打磨、几易其稿,最终导演用了现在的本子。
齐毕力格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古如歌本身体现的是,千年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齐毕力格创作的出发点。
歌舞剧《古如歌》便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主人公库布庆从伤害小天鹅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蜕变,以生态隐喻为故事脉络、古如歌为叙事载体,展示了各民族血脉相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内核。
在国际舞台上,有媒体称赞古如歌为“草原上的天籁之声”,表演“充满力量与灵性”。
齐毕力格介绍,本剧在结构设计中,巧妙地借鉴了希腊戏剧中歌队的形式,让古如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既保留了其原有韵味,更赋予其现代艺术价值。
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如何在新时代被更广大的受众接受?
“古如歌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音乐,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与这里的沙漠、山水、草原以及人民凝结为一体,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生命·艺术’连接体。”
歌舞剧《古如歌》导演查格德尔苏荣表示,在表达呈现形式上,《古如歌》运用跨界融合手法,创新设计了阴阳(光和影)舞台,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投影技术让草原、星河、沙漠“活”在眼前,实现了沉浸式文旅视听的独特魅力。
“从表演效果来看,还是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我们还要不断修改。有句话讲,十年磨一台戏,聆听观众的意见,我们能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齐毕力格感慨。
歌舞剧《古如歌》谢幕现场。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当非遗传承人将古老唱腔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当深情的吟诵伴随多姿舞步在剧院中回响,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正在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新生。
“9岁到92岁”的“声声”不息
在歌舞剧《古如歌》进入尾声的时候,92岁的苏力呼登上舞台,与大家一同唱起古如歌,此时,古如歌在舞台上实现了“四世同堂”。当不同世代的声部最终融成撼动心魄的和声时,古老的古如歌穿越了时空,完成了最庄严的文化传承。
在歌舞剧《古如歌》的舞台上,最小的演员仅有9岁,名叫白雅茹。雅茹从5岁开始学习古如歌,如今她已经能熟练演唱多首古如歌。
“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后,关心、演唱、研究古如歌的人都迅速增加了。”古日巴斯尔说:“零几年的时候,在杭锦旗六七十岁以上的人,只有二三百人会唱。现在我们当地,有两万多人热爱这门艺术。”
古如歌成为一门课程,进入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课堂,被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列为学院科研教学内容。在杭锦旗,建设了12个古如歌传承基地,传承学习古如歌的人已经实现数以千计。
古如歌比赛现场。杭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杭锦旗正通过“观剧+体验+研学”的全产业链模式,联动杭锦旗古如歌艺术大赛、库布其沙漠生态游、草原那达慕等文旅项目,推动“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当前,我们还是需要民间传承人的力量来支撑古如歌发展,未来我们一定会走向舞台化的形式,将培养更多年轻人去不断打造、打磨古如歌。”杭锦旗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那音德力格尔说。
古如歌登上国际舞台。杭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6年以来,鄂尔多斯杭锦旗古如歌艺术团在蒙古国、保加利亚进行了演出。在第九届世界民俗锦标赛,艺术团一举斩获金奖殊荣。鄂尔多斯一些古如歌乐队,也曾多次受邀参加世界各地的音乐节。
从黄河畔走向世界舞台,古如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话当代审美,用跨越千年的共鸣唤醒文化认同。这曲源自草原的千年绝唱,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当代文明土壤中重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