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盛熠 包海霞

日前,在常州大学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跨学科协作平台调试设备。“催化加氢法提高乙二醇产品质量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成员孙中华看着仪表盘感叹:“过去‘单打独斗’两年难出成果,现在机制创新,团队半年就有突破!”

这是常州大学有组织科研改革的一个缩影。“常州大学以有组织科研作为战略支点,着力构建教育筑基、科技攻坚、人才赋能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新范式,通过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耦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说。

如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常州大学成立能源化工行业创新处。通过‌“揭榜挂帅+产教联合体”双轨机制,将学校实验室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耦合。依托“学科链—产业链”双螺旋架构,该校推动高分子材料改性、碳捕集利用等15项实验室成果,并与扬子石化、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等实现精准对接。

常州大学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设立“中国石油—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等30余个科研协同平台,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揭榜挂帅模式,实现以市场需求驱动科研,突破行业技术瓶颈。该校80%以上的课题源于企业,90%的经费来自产业,形成“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良性循环。

目前,常州大学在全国设立10个技术转移分中心,与50余家大型石油企业、7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形成覆盖550个基地、480个联盟的产学研网络。同时,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集聚人才、资金与设备资源,形成跨学科攻关团队,推动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

“学校通过有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全力推动协同创新,广泛汇聚全球顶尖人才,致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同时,学校着力培育科创后备力量,精心打造科技创新的‘国青队’,力求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表示。

来源:光明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