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如何美?什么是美?美有没有标准?审美时为什么能够感受到快乐?审美和快乐是什么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但关于审美和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在陈水华看来,美不只是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

原文作者 | 陈水华


本文出处:《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陈水华 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2月版。

关于审美和艺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但有一个领域,依然云山雾罩,现有理论也多含糊其辞,甚至矛盾百出——这个领域就是审美和艺术。

面对落日或者飞鸟,我们会不约而同地赞美,但面对艺术作品,却总是众说纷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梵高的《向日葵》,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但在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达利的《永恒的记忆》和杜尚的《泉》面前,却有不少人锁起了眉头。


《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内页插图。

关于审美和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甚至包括那些哲学家和美学家。我们的困惑,主要源自下列问题:美是客观的吗?美有没有标准?审美时为什么能够感受到快乐?审美和快乐是什么关系?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还是理性活动?什么是艺术?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审美和艺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不同的人有共同的审美偏好,却也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当代艺术是怎么回事?当代艺术是艺术吗?

千百年来,哲学家们穷经皓首,对美和艺术的问题做了大量的阐释,但这些阐释在审美和艺术之外,又构筑起另一重迷雾。在人类理性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对于美和艺术的认识仍如雾里看花一般,总是莫衷一是?关于美和艺术的阐述甚至成了玄学,充满随意的语言和混乱的逻辑,思想表达和艺术表达混为一谈。对此,我们甚至都习以为常了。

关于美,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美(what)?如何美(how)?为什么美(why)?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认识美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周边,哪些东西是美的,美的要素是什么?第二个问题,问的是美的形成机制,也是美的近因,即我们的生理,特别是脑神经是如何感受美的?第三个问题,问的是美的根源,也即美的终因,即在生命的演化中,为什么会产生美,它有什么适应功能?

千百年来,人类讨论的焦点,依然集中在第一个问题。因为单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就吵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法达成共识,甚至没有意识到如何美和为什么美的问题。关于如何美,局限主要来自科学基础,长期以来,大脑对于人类一直是个神秘的黑箱。而为什么美,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因为美具有先天性,不依赖任何基础,这是一个传统美学共识。而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对常识,尤其是习以为常的事物,问一句为什么,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步。


《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内页插图。

值得欣喜的是,科学的发展,为我们认识审美投下了曙光。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把第一个问题暂时搁在一边,审视一下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很可能后者才是我们认识审美问题的根本。

基于脑神经生理学发展起来的神经美学,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审美机制提供了帮助。它试图回答,大脑是如何审美的。当我们说美的时候,大脑发生了什么反应?许多令人困惑的审美现象,有其生理基础吗?而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发展起来的进化美学,则带领我们一起探寻审美的起源,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会是美的,丑会是丑的,它们与我们人类的起源进化和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

当科学家进入艺术领域

神经美学和进化美学的观点,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明白了美学和艺术理论之所以长期以来混乱的根源所在:美和艺术,不只是哲学问题,更应该是科学问题。只有借助科学和理性的光芒,我们才能看清美和艺术的原真面目。

然而,在阅读现有论著的过程中,我仍能感觉到跨越科学的局限。尤其当科学家进入艺术领域,总有点犹犹豫豫,含糊其辞,甚至底气不足。其中固然与这些科学家对哲学和艺术理论把握不足有关,更关键的还在于,现有的研究或者理论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那么,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是:在生命演化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美和艺术?它们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从神经美学和进化美学这两条主线出发,我了解了近年来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奖惩系统,这是一个从生命进化之初就存在的动力系统。我忽然明白了,美其实是一种进化奖励,而快乐、幸福、爱情和美都是同一个东西,是美的不同面相。美的演化史,就是奖惩系统的演化史。而艺术和性选择,是个体利用奖惩系统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个体试图摆脱自然选择控制的努力,或者说是载体对基因的反叛。形象的比喻是,美是自然选择控制个体的诱饵,而个体吞食了这个诱饵,却没有上钩,这就是艺术。审美是动物的生存本能,而艺术利用了这一本能。


《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内页插图。

明白了这一点,我心中原有关于审美和艺术,甚至人生的困惑,似乎都迎刃而解了。美和艺术的起源与演化历史在我面前呈现出清晰的脉络: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干,什么是外来寄生的藤蔓,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我甚至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具有先天直觉,为什么理性和感性之间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生命为什么有一个方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不幸福,人生为什么需要意义,明白了美、艺术和生命的关系,明白了爱才是生命演化的奇迹。

“美是进化的奖励”

美的演化历史如此壮观,而现有的研究和论著仍陷于局部和片段。且多数论者或困于科学逻辑,或乏于人文素养,较少做触类旁通的推论。以至于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希望把我看到的面貌介绍给大家。其中的主体部分,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也做了许多类似铺路搭桥、捅破窗户纸的事情。我希望打通看似独立的学科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解框架。

本书始终围绕“美是进化的奖励”这一核心主题,力图展现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体面貌,回答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全书分为四大单元,第一单元“美的起源和演化”,是基础部分,回答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美?如何美?为什么美?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为一棵大树,第一单元是其中的主干;第二单元“艺术的本质”,聚焦艺术,回答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起源、艺术审美和进化的关系;第三单元“审美和艺术的困惑”,着力于分析和回答审美和艺术中最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包括审美的感性和理性纠葛、审美的功利性、审丑现象、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第四单元“生之愉悦”,是对美的演化史的延伸,展示审美、艺术、爱情和幸福一脉相承的关系,美同样是生命演化和人生幸福的基础和追求。


《美是进化的奖励:从孔雀尾巴到蒙娜丽莎》内页插图。

达尔文在伦敦市郊的家,名为“唐恩小筑”。房子不算大,比较简朴,但房子后面有个花园,达尔文特别喜欢。他曾在里面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观察他种的植物,还试着培育过植物的种子。在里头,他也养过鸽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解剖过世界各地的殖民者、探险家、商人寄给他的标本。

某种程度上,这个花园也是《物种起源》这一伟大著作的萌发地和孕育地。我很难想象,当世界图景和人类的秘密在达尔文眼前展现时,他是怎样的心境。但我相信,达尔文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环顾小花园,他一定也发现了,花园的一角一直迷雾重重,其中隐藏着人类审美和艺术的真相。达尔文在其后半生曾经试图驱散这些迷雾,他因此创作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达尔文一度相信,他已经做到了。

然而,150 多年过去,达尔文的后花园依然云雾缭绕。这确实令人沮丧,似乎也表明,即便有了先知,人类也并不那么容易走出迷途。世间过于嘈杂,而人类并不善于倾听。但终究,光还是照进来了,云雾在逐渐消散。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选自《美是进化的奖励》,较原文有删节修改。作者:陈水华;摘编:何也;编辑:张进;导语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推广。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