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国家线大幅下降,后脚“复旦大学研究生退学摆摊”登上热搜。
最近,考研风向的变动,越发扑朔迷离。
前一阵子,2025年考研国家线提前公布,成为全网的焦点。
有人幸运“入围”,有人遗憾“出局”。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后,今年又迎来国家线的大跳水。
数据显示,除军事学与去年持平外,其他学科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经济学,下降了15分。
提到考研,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竞争优势强、就业机会多、人脉资源广等画面。
然而,本科生挤破头也要去闯的知识殿堂,如今却面临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的双重下降。
当学历的红利褪去,那是不是说明靠读研翻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23年,一则“到底是读研难还是考研难”的话题,在网上掀起热闹讨论。
研究生婷婷分享自己读研2个月后的感受,她说:“我只有考研的能力,但没有读研的能力。”
文献、搜索、整理等工作,让她对专业学习感到无力和迷茫。
婷婷有退学的想法,但中式教育的压力,让她无法改变当下的困境,于是她只能先混个研究生学历,再做打算。
她的经历,引发不少读研人的共鸣。
有网友调侃说:“考得上是运气,考不上是福报。”
只习惯“填鸭式”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确实很难适应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无独有偶,小红书博主@屿之的读研经历,也让她感到痛苦。
2020年,本科毕业的屿之听从家人安排继续考研,由于当时决定匆忙,她没考上喜欢的专业,被调剂到生物化工。
每天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除了和仪器打交道,她从未感受到读研带给她的任何提升。
三年时间,屿之每天看各种文献,做实验研究,眼里早就没了光。长期压抑的氛围,让她有段时间不愿和任何人交流。
后来毕业入职日化相关的研发岗,工作才两年就受不了格子间的生活,于是在她27岁时鼓起勇气选择gap year。
如今,屿之游历18个月才发现,人生不止考研一条路,真正能开眼界的全在路上。
事实上,像她们的现状并非个例,很多年轻人盲目考研,上岸后又备受折磨与消耗。
与其为了读研而内耗,不如想清楚再行动。
博主海伦一直有个考研梦,但年轻时太穷,她选择先工作赚钱再深造。
如今她工作稳定,不甘心就这样工作到退休,想通过学习为职业赋能,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于是,她选择在35岁大龄考研。
尽管一路走来她经历了许多外界的质疑,以及工作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但她从未放弃对考研的追求。
经过三次考试,她终于在38岁拿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圆了自己的梦。
对海伦来说,考研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她未来职业发展的敲门砖。
同样是读研,每个人的路径却大相径庭,唯一相同的是通过读研看清自己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见,读研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考研依旧是许多人眼中职业发展的“香饽饽”。
既然是“香饽饽”,为何这两年考研的报名人数不升反降?
数据显示,2025年研究生报名总人数达到388万人,比2024年减少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86万人。
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不免让人对文凭的光环产生了质疑。
究其原因,这个时代,无论是谁,都已经逃不开学历贬值的宿命。
调研数据显示2024届硕博与本科获得offer的比例分别是44.4%、45.5%,两者并无太大差异,而大专的就业率却更胜一筹。
出现“学历倒挂”、就业率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考生对考研的热情。
屿之毕业后以研究生学历去找工作,常常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陷入内耗。
她想转行,但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招没经验的研究生。
后来她入职日化品的研发岗,发现身边的同事大多是本科生,而自己努力了3年却和本科生干着同样的基础工作。
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让她后悔走上考研这条路。
澎湃新闻曾通过招聘数据,探究本科生就业和研究生就业的薪资优劣,发现除了在技术岗读研能给薪资带来更大的提升,对于非技术岗的研究生,薪资可能还比不上本科就业的同龄人。
面对学历“性价比”的下降,年轻人开始分析考研的必要性。因此,报考人数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招生也在同步变化着。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部已明确把专硕作为未来报考的主流方向。
然而,专硕扩招,部分院校趁机提高学费,这样一来,学生的经济压力愈发沉重。
除此之外,很多人考研并不是一次成功,而是多次尝试,这也为学生增加了不少的时间成本。
以海伦为例,她是边工作边考研,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付出了更多精力来备战,而且这样难熬的时光,她坚持了三年才顺利考上。
虽然海伦顺利上岸,但她也面临高昂的学费。
她读的是MBA专硕,每期学费高达12.8万,三年下来,各项合计花费约70万-80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济上还是很有压力的。
所以,在大环境艰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考研的成本确实会劝退很多年轻人。
不过,学历在贬值,“铁饭碗”的含金量却在上升。
2025年国考报名总人数远超34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38万。
不少职场人为了追求稳定的工作,纷纷加入考公的大本营。
当考研的“性价比”低于预期时,年轻人自然会选择保守的出路。
考研上岸只是开始,后续面临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挑战。
2024年12月,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前几年考研报名人数快速增长,缺考比例也在显著攀升,其中不乏盲目跟风的现象。
从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两年报名人数下降,但报录比却高于往年。
也就是说,这减少的36万人、50万人,更多的是在挤水分。
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考研不是唯一出路,适合的赛道比盲目“卷”更重要时,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我提升上。
新东方考研项目总监李琳也认为,报名人数减少是去泡沫的一种结果,对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考研热度回归理性时,就业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就拿前段时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退学的费宇来说,他退学后也想尝试找工作,但和已经就业的本科同学交流后,发现当下就业环境很艰难,所以他很抗拒找工作。
在家待业的那段日子,他曾陷入深深的迷茫,看不到任何希望。
直到有一天费宇想起自己初中卖过孔明灯、大学卖过电话卡的经历,才萌发摆摊创业的想法。
对他来说,与其跟本科生竞争就业,不如自己开辟一条新赛道。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有不少毕业生同费宇一样选择自由职业。
研究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中,选择自由职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从去年的13.2%增长到今年的13.7%。
新型就业方式的提升,让毕业生不再追求通过考研来提升竞争力,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更灵活的职业赛道。
在学历贬值的时代,考研或许不是当下的最优解。
大环境在变,就业市场也在变,再也不能仅凭一纸文凭安稳度日了。现在企业招聘人才,看重的是能力有多硬,而不是文凭有多厚。
如果考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完全没有提升能力的意识,这样的行为只会给自己的未来拖后腿。
当潮水退去,裸泳的只会是空有学历外壳的人。
真正清醒的人都懂得,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爱,拥抱时代的变化。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考研人数两年下降86万,专家:“学历”性价比急剧下降》
羊城晚报。羊城派:《2025研考今日开考:考研人数“跳水”“上岸”变容易了?》
作者:卓卓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