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战友大家好!如今,每年军队院校培养的生长军官约有18000人,士兵考学或提干的人数大概为3500人,直招军官每年约3800人。如此算来,每年军官补充数量颇为可观,接近25000名军官充实到部队。


随着越来越多军官进入部队,不禁让人思考,是否会重回到军改之前的状况,过上几年又有大批干部被安排转业呢?新老更替的确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外面人员大量涌入,内部自然会有部分人员流出。

以2025年直招军官报名情况为例,报名工作结束后的数据显示,招录人数为3838人,报名人数达17606人,平均竞争比例为4.59 : 1。这一竞争比例相对不大,或许是因为报名要求较高。毕竟这个比例意味着约五个人报名就有一人会被录取,要是部分报名者缺考,甚至可能四个人报名就录取一人。


像国防大学计划招20人左右,只有30人报名,要是再有部分人不去考试,几乎是有多少人报名就录取多少人了。由此可见,直招军官相对容易补充到部队。再加上每年士兵考学提干以及院校培养的生长军官,每年补充的军官总数确实较多。

我们都知道,军队一直在强调优化人才结构。一方面,部分岗位数量不断增加,比如理工类岗位,直招军官中理工类专业居多,军队院校培养方向也有所体现,像我上学时的军事新闻专业,如今很多都已取消。但另一方面,偏远地区岗位却可能出现招不满人的情况,这就形成了结构性矛盾,岗位供需不平衡。


直招军官从地方招募部队急需人才,这本是很好的渠道。不过,从各单位报名情况来看,差异较大。

例如国防大学招21人,32人报名;火箭军231个名额,620人报名;而信息资源部队的助理工程师岗位,竞争比例高达1 : 112,压力巨大。整体来看,直招军官呈现重技术轻指挥的趋势,虽有排长岗位招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技术类岗位。这可能会导致技术军官数量增多,而基层指挥岗位出现断层。相比之下,士兵考学提干群体由于来自部队,对部队情况熟悉,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基层指挥力量。

目前预计2025年士兵考学人数有可能突破5000人(原文“50000人”可能有误,按前文数据及常理推测应为“5000人”),若维持现有的补充规模,士兵晋升通道的录取率可能会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尤其是女兵考军校压力依旧很大。多数考上学的士兵基本都会被录取,因为是100%提档,超600分的考生占55%,且大家基本都会服从调剂,退档率极低,不足1%。

从当前军官补充情况分析,如果生长军官、士兵考学和直招军官每年以2.5万人的规模增加,高技术院校毕业生往往倾向于留校或回到机关工作,直招军官和士兵提干群体则更多补充到基层。特别是士兵提干,可能使基层指挥岗位快速饱和。生长军官军校本科毕业后授少尉正排军衔,一开始也都要到基层,这也会促使基层军官人数迅速增多。


按照目前军官总数持续增加的趋势,入口宽于出口宽的情况逐渐显现,转业压力可能在2030年前后较为明显地爆发出来。

鉴于当前军官补充规模已达到军改前水平,且存在技术岗位过热、边远地区岗位遇冷的局面,建议对相关政策进行动态调整。比如,优化服役年限,以前规定本科毕业到部队干龄需八年才可转业,直招军官进入渠道相对容易,是否可将直招军官服役年限改成“8 + 3”,以此缓解军官编制压力。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