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变了?前几年还对智能手机嗤之以鼻的爸妈,如今却成了"手机不离手"的"网瘾老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拿手机,吃饭时盯着手机,就连半夜上厕所也要刷几条短视频。



老人刷短视频上瘾、沉迷网购被骗的新闻层出不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应该为老人的"网瘾"负责?是科技公司、子女,还是老人自己?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数字时代的"银发网瘾"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达到1.78亿人,占总网民数量的16.2%。更惊人的是,超过30%的老年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高于全国网民平均水平!一些老人甚至每天要刷10个小时的短视频,就为了在某平台赚取价值五毛钱的"金币"。



角色似乎完全颠倒了——曾经是父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现在却变成了子女担心父母的"网瘾"。某社区调查显示,超过65%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曾经尝试限制父母使用手机的时间,但只有12%的人取得了积极效果。

不只是无聊,更是时代的孤独

为什么老年人会对手机如此着迷?表面上看是无聊和好奇,但深层原因却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下的情感缺失。

老人们面临的是双重困境:一方面是物理空间的孤独——子女远在他乡,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心理空间的空虚——退休后角色转变,社会价值感降低。手机和互联网正好填补了这两种空缺。



最让人心疼的是,很多老人在短视频中找到了"虚拟家人"。主播一声"爸爸妈妈们好",就能让老人感到一丝温暖;评论区的互动,也成了他们社交的替代品。有研究表明,超过40%的老年网民承认,他们在网络上比在现实中获得了更多的社交满足感。这背后,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情感危机。



老人成了平台最好捕获的"猎物"

不得不说,老年人成为"手机控"并非偶然。各大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对老年群体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从内容上看,平台精准地向老人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养生知识、婆媳矛盾剧、怀旧文艺片段和"老少配"情感故事。这些内容往往情节简单直白,刺激性强,容易引发老人的情感共鸣。



从形式上看,短视频的碎片化特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美契合了老人的注意力特点和学习曲线。不需要复杂操作,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内容,这对于操作能力有限的老人来说非常友好。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台利用老人对互联网认知的局限性,设计了各种"收割"机制。比如通过"金币抽奖"诱导老人长时间停留,通过"有限时间"营造购物紧迫感,通过"爸妈""老铁"等亲切称呼建立虚假信任关系。



老人的身体在"默默抗议"

沉迷手机不仅是心理问题,更带来了严峻的健康挑战。

首先是视力问题。老年人本就容易患有老花眼、白内障等眼疾,长时间盯着小屏幕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是颈椎和腰椎问题。低头玩手机的姿势会导致颈椎长期承受额外压力,加速椎间盘退变。我接触的一位骨科医生表示,近年来,他接诊的老年颈椎病患者中,有超过30%与长时间使用手机有直接关系。



还有睡眠质量下降。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许多老人反映,自从沉迷手机后,他们的睡眠时间减少了1-2小时,且睡眠质量明显下降。

老人的养老钱正被悄悄"收割"

相比健康问题,财产安全可能是老人面临的更直接风险。

据国家反诈中心数据,2023年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了43%,平均损失金额高达3.2万元,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最常见的诈骗类型包括:保健品诈骗(占37%)、投资理财诈骗(占25%)、情感诈骗(占18%)和游戏充值诈骗(占12%)。



并且,许多老人出于面子问题,不愿承认自己被骗,导致真实诈骗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有调查显示,仅有约35%的老年人会将被骗经历告诉家人或报警。

多方博弈中的困境

面对老年人的"网瘾"问题,责任到底在谁?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从家庭角度看,子女的责任不容推卸。许多子女忙于工作,对父母的陪伴严重不足。据调查,超过60%的城市老人每月与子女面对面交流时间不足10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寻求手机慰藉几乎是必然选择。



从平台角度看,一些互联网公司确实存在过度收割老年群体的问题。算法推荐机制缺乏针对老年群体的特殊保护,广告审核不够严格,退款机制复杂难懂,都加剧了老年人的风险。



从社会角度看,我们的社区服务和老年文化供给严重不足。许多社区活动中心形同虚设,老年大学一位难求,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缺乏,老人只能"宅"在家里刷手机。



当然,老人自身也需要增强媒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我们不能用对待青少年的标准去要求老人——他们成长的年代没有互联网,对这个新世界的认知和适应能力自然有限。

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自流

针对老年人的网瘾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平衡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子女要提供"高质量陪伴",而非简单的限制。

平台也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一些良心平台已经开始行动:设计适老化界面、增加欺诈警示功能、提供特殊退款通道,甚至在大额消费前增加"子女确认"环节。这些措施既保障了老人权益,也有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



社区和社会组织更需要提供更多老年人线下活动选择。北京某社区开设的"银发数字课堂"就很有启发性——每周组织老人学习手机使用技巧和防诈知识,同时开展园艺、棋牌等线下活动,既满足了老人触网需求,又避免了过度依赖。



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的氛围。老人使用手机不应被嘲笑,他们的网络需求应得到正视。毕竟,今天的年轻人终将成为明天的老人,我们现在对待老人的方式,将来也会回馈到自己身上。

让数字时代的夕阳更加绚烂

解决老年人网瘾问题,不是要把老人从数字世界中隔离出去,而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

事实上,适度使用互联网对老年人是有益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速度比不使用互联网的同龄人慢25%。互联网能帮助老人保持社交联系、获取新知识、享受便利服务,这些都是积极的一面。



关键在于平衡——既不能让老人成为数字时代的"难民",也不能让他们沦为网络的"奴隶"。

这或许是最理想的状态——让科技服务于人,而非人被科技奴役。

老人的"网瘾"问题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它反映的是代际沟通的困境、社会关爱的缺失和老年价值的迷失。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人文关怀。



毕竟,再精彩的短视频,也比不上子女回家时的一声问候;再热闹的网络社区,也替代不了真实的人际温暖。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银发一族在数字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活出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而我们对待今天老人的方式,将决定我们自己未来的晚年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