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惑”而来,满载而归

湖北省六市小学数学区域联合教研活动感悟



时间:2025年4月9日-10日

地点: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八中学

主题:聚焦“跨学科”,赋能“新课堂”

六市指襄阳、宜昌、黄石、十堰、咸宁、天门,七节跨学科主题数学课,省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老师的精彩点评,专家与授课教师们的论坛,有课例、有理论、有提问、有交流,当然也有思考,更有收获。

一、活动背景

照例先读课标,2022版新课标第87页,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自已执教了一节《二进制与人列计算机》(适用初中数学七年级),参与打磨了五节跨学科主题《诗中有理,画中有数》系列小学数学课,分别是《装饰图中的奥秘》(张萍老师)、《轴对称里的美》(李晶榕老师)、《探秘数的前世今生》(向梅老师)、《“数”说透视》(田卢老师)、《“数”说植物生长》(杨璇老师),从上课到听课,再到议课交流,对综合与实践领域中跨学科学习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于每学期教学安排中,综合与实践课所占比例的必要性,也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惑,例如如何选择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真实情境如何创设?活动过程怎样设计?等,无论是自已思考还是与老师们交流,大家对以上三个问题都存在一定的疑虑,所以带着这些困惑,伍家岗区小数团队11人来到了襄阳。

二、七节课、点评和交流


活动的安排我个人是十分满意的,没啥废话,直接开始上课,每节课都十分精彩,内容在此不作评论,只聊刘莉老师的点评,很多老师就是冲着最后那30分钟的内容,挤满了会场。

刘莉老师的四个问题一出现在PPT上,瞬间共鸣就起了。


大家都对这几个问题有困惑,至于第四个问题,是我们思考不够深入,格局不够导致,但能解决前面三个问题,或者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已经十分难得了。







既然是带团队出来学习,那必须要有收获,我并不习惯发号施令,和自已当班主任的风格一样,凡事我先做,大家跟上就行,超越更好,正如在出发前提的要求一样,要有所思考,可以成文,更要成思,最后有所得,其实QQ群里的讨论也很激烈,每个老师都有自已的想法,还有向DeepSeek提问,就不放上来了。

学习前的三个问题解决了吗?

还是借用课标中的一句话“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每个老师学段不同,经历也不同,理解肯定不一样,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和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都对综合与实践版块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从课时数到内容,教师用书也给出了详细教学建议,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到综合与实践的题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彩,至少从“教”、“学”、“评”上,要求是一致的。

简单说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综合与实践,是基于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活动,特别是跨学科活动,现实世界中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不分学科,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真实情境或创设它们,即教学是一定要分学科的!

这个真实情境的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生提出问题,最好是数学问题,哪怕不是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想办法引导到数学上,这里最关键的一环是,教师能否坚持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现实世界,无论哪一版教材,我们都能感受到,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若是依然觉得“新教材没多大改变,照老样子也能教”,肯定是没办法适应新的教学,我们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就是为了让自已更有效的实施教学,让自已的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教学相长之下,师生均获得最大发展。

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不少课堂上的活动,对活动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即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课堂活动?不是源自学生的需求,而是教师的需求,“老师说要活动,所以我们才活动。”,这种被动活动,并不是综合与实践的初衷,这不仅仅是指教学环节的推进衔接,而是整个课堂活动,从产生的时候,就需要学生主动,只有学生自已提出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学习后才更有成就感。我们不少老师会觉得学生主动性不强,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但在今天看了这七节课之后,我反而觉得学生方面的问题不大,这些小学生,天生就喜欢提出问题,也善于发现问题,有很多课堂场景,是老师接不住学生的表现,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已的学生,不要用成年人已经固化的思维去适配孩子,他们一定想得到,拜托老师们不要用一脸的不信任去看他们。

这段时间以来,隐隐感觉到,专家们提出的开放式教学场景,深层原因恰恰是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教师用条条框框限制了自已,也限制了学生,规定这个是考点,那个不考,所以不用讲,这道题出现多少次,下次出现概率有多大,所以要多练等。要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原本是开放的,尤其是小学生,教师需要引导这些开放的思维朝着课堂学习目标前进,这当然需要更多精力,省事的方法也有,就是把课堂目标限定死,提问规定死,甚至连答案也标准化,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皆大欢喜,我个人很不喜欢这一类的课,假得太明显,要知道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可能有千奇百怪的表现,只要符合学习要求,都应该被容纳,教师在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将脱缰的野马拉回来。

再来说跨学科主题,在进行此类课型研究时,有的跨得很好,有的跨过去没收回来,有的假装跨了一下,究竟怎么跨学科,课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多翻书有好处;几次新教材培训专家也解读得足够清楚了,多学习有好处;教研活动中不少跨学科主题的课尝试了很多,多思考有好处。

三、如果我来上会怎样

每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抱着这个想法,看一下课题,翻下教材,迅速在脑海中备个草案,如果时间允许,提前写个教学设计,预设可能的生成及处理方案,再去现场听课。

例如在设计认识重量单位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可以先从中国古代的铢、锱、两、斤、钧、石、镒、引、圭等开始,再到现代的克、千克、吨等,从数学史角度拓展学生视野,将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的一些成语如“锱铢必较”、“半斤八两”、“千钧一发”等,用数学眼光去看,去真实感受用手抓一把粟米(100粒)为一铢到底有多重,解释为何古代一斤是十六两,千钧一发中的千钧究竟有多重,一石(dan)粮够一家人吃吗等问题,也可以从统一度量衡的意义出发,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与语文、历史学科有机融合。

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深入,还有称重工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例如杆称、天平等,理解“权衡”的数学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上好跨学科主题的活动课,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物,不断思考哪些可以用于教学场景,经常收集这样的素材,丰富自已的情景库,哪怕同一情景,可以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积累更多“用数学”的经验。

只有这样,在听课过程中,才会有目的吸收对自已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提升自已的教学水平。

最后,无论参加什么样的培训学习,得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很多时候都是听课时的灵光一闪,若不及时记录,转眼就会忘记,经常记录下来自已的想法,隔一段时间再去看,还会有新的收获,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是宝贵的教学经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