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河西走廊,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强劲动力,在时代浪潮中奔腾向前。从凉州的金色沃野到民勤的绿洲治沙,从古浪的蓬勃山川再到天祝的雪域风情,各县域特色鲜明,共同奏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乐章,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大步迈进,绘就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发展新画卷。
强县域 夯实经济发展底盘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武威市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在全省率先编制“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各县区量身定制发展路径,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民勤县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效显著。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8%,连续28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民勤县委副书记、县长焦三牛说:“今年,我们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6条重点产业链,编制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和投资机会清单,谋划招商引资项目125项,总投资391.86亿元。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频次和力度,今年以来,累计赴外招商18批(次),邀请企业来民勤考察19批(次),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4项,到位资金15.08亿元。”
天祝县在强县域行动中同样成绩斐然。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52.5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42亿元,增长58.68%,年均增速8.3%,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年均增速1.6和2.7个百分点,在全省所有民族县中排名第一。
天祝县委副书记、县长杨豪杰说:“我们以‘强县域’行动为抓手,坚持全域统筹、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青山绿水彩云间,诗和远方在天祝’。我们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比较优势,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大力培育碳硅基新材料百亿级产业基地,碳化硅产量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精心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同时,借助高铁红利,建设独具风情的最美丝路花园,擦亮了‘青藏之眼·绿色天祝’文旅品牌。”
治沙兴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武威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决扛牢生态报国之责,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加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治理成果持续巩固。荒漠化治理纵深推进,“十四五”以来,完成治沙造林192.8万亩、封育103.2万亩。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地理位置特殊,被列入国家“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北方防沙带,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长期以来,民勤人民与风沙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是对这片土地最生动的写照。
据焦三牛介绍,今年,民勤县将依托“三北”六期项目,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35万亩、工程固沙12.6万亩、退化林修复9.6万亩以上。将发起绿洲外围锁边林草带合拢攻坚战,全面补齐“断带”“缺口”,在民勤绿洲边缘构筑起由内向外、梯次分明、乔灌草结合的“绿色防线”,5月将历史性实现闭环围合。
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由90.34%下降到88.18%,沙化土地面积占比由75.81%下降到75.57%,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
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金色名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武威市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建设,文旅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2024年以来,武威市抢抓“高铁时代”机遇,持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延伸“文旅+百业”链条,市场环境、遗产保护、业态场景和消费市场全面升级。全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旅游花费超350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33.77%、131.36%,武威市已成为广大游客“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旅游胜地。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魏红霞说:“今年3月以来,‘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登上热搜、火遍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青年来民勤共植希望、共筑未来,也为武威市文旅产业破圈发展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我们将持续放大活动的首发经济效应,推出以治沙造林、非遗传承、历史体验、品味诗词为主题的‘大研学’产品,将武威打造成为知名研学旅行目的地。研发AR、VR数字文创和‘凉州词’AI生成模板,提升博物馆VR讲解和3D全息投影展示,拓展数字文旅消费新空间。”
魏红霞表示,今后,武威市将全面拓展智慧旅游服务应用场景,开展“微笑武威”“文化武威”服务提升行动,细化完善冰沟河、汉唐天马城等核心景区文旅服务功能,争取冰沟河5A级景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新培育创建A级景区3-6家、国家等级民宿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同时,深度融合“文旅+百业”,深度挖掘资源潜力,深度放大“高铁效应”,培育特色沉浸式文化街区、实景剧本游项目、汉宫夜宴、汉服旅拍等多种形态文旅新场景。
本文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