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 总第815期
警惕戏曲“伪创新”
文/晏璐婷
中国戏曲艺术在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当代艺术家钩沉历史,总结戏曲文化几百年的精粹,结合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打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然而,戏曲艺术在当代创新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忧。一些有关戏曲艺术的革新之举“徒有其表,无有其里”,并在行为动机及艺术成果方面与戏曲艺术拥有的文化基底背道而驰,造成了对戏曲文化生态的破坏。为此,对于当下戏曲艺术在创新领域的思维和举措,应在观察中自省,找到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莫让虚浮表象掩盖艺术真章。
一、戏曲艺术的“伪创新”现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中的创新思想作为活力因子是推动国家文化发展的动力。对文化艺术领域而言,创新符合人民群众求新求变的审美诉求,推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取得发展成果。而所谓“伪创新”往往通过噱头来包装,花样百出的形式掩盖了缺乏实质性改变的事实。它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对真正的创新造成严重的阻碍。令人唏嘘的是,当前的戏曲艺术领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首先,戏曲艺术领域出现的“过度跨界融合”现象便是“伪创新”的典型表现之一。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不同剧种以及戏曲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互鉴及跨界融合,都是值得提倡且不可或缺的。有的放矢的学习与交流过程,可以促使各地方剧种内部不断完善成熟,能够与社会审美需求变化齐头并进,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如果跨界融合流于表面化或形式化,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实行“拿来主义”政策,便会陷入“过度跨界融合”的泥潭之中,存在着名不副实、表里不一、哗众取宠的问题。当前,戏曲艺术内部出现小剧种向大剧种融合、非主流剧种向主流剧种融合、本土剧种向外来剧种过度融合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缺乏文化自信或急于求成的表现,而表面的形式变化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反而令自身艺术特色和文化本源遭到破坏。与此同时,戏曲艺术也不免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存在着与影视界、娱乐圈或网络生态之间过度融合的问题。而传统戏曲那些最为典型的唱、念、做、打和传统风格,则有可能在披着“创新”外衣的过度融合中被消耗、肢解或丢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次,当代戏曲舞台在试图创新的过程中,也有过度依赖科技的问题。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舞台陈设是中国古典美学“留白”境界的一种延伸,体现抽象的指代特征,可以使观众沉浸于戏剧情境之中。这也是传统戏曲之美的一种典型表现。但在当代科技的加持下,戏曲舞台过度依赖炫目的灯光、动态的投影科技及丰富的音效。这看似是以现代舞美科技使传统戏曲旧貌换新颜,实则使戏曲作品充斥着大量的现代声、光、电效果,大有喧宾夺主的意味。更为重要的是,如此一来,表演者在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唱、念、做、打等表演本体,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表象的“速成”渲染,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戏曲艺术误入歧途。
此外,戏曲艺术还时常通过“出圈”的方式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但对时尚的盲目追求也造成了对艺术本体的伤害。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总会有一些人试图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号,不断怂恿戏曲艺术在创作题材、呈现方式方面靠近都市文化。比如,在现代题材作品与传统戏曲的开发方面存在比例失衡的问题;在表演过程中削弱了传统唱腔的韵味,改变了节奏、速度以及戏曲舞蹈特有的程式规则。在为了讨好年轻观众的创作初衷下,不少戏曲表演趋于歌剧或音乐剧,更有一些牵强的“出圈”之举丧失了戏曲艺术应有的严谨性及文化的厚重感,有拼凑或恶搞之嫌。这样的做法虽可短暂地获得关注,但从长远来说严重影响了戏曲艺术的纯粹性及文化深度。
二、“伪创新”现象背后的深层诱因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代戏曲艺术领域出现的“伪创新”现象是在发展历程中缓慢积聚,在各种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这样的现象看似充满生机与活力,实则不断损害戏曲艺术的自身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传统的精粹,承载着深刻的历史积淀与美学传统。在当下快速的社会流变进程中,虽然戏曲艺术的创新势在必行,但需要稳扎稳打,避免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既然“伪创新”的表象错综复杂,那么就需要抽丝剥茧,深入分析其中的诱因,管窥问题背后真正的症结所在。
从主观层面来看,“伪创新”现象可以归咎于当代戏曲艺术工作者内心的迷失。这看似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实则是由微观节点和主导者所造成的。首先,艺术创作缺乏定力是当下“伪创新”的一个主观诱因。传统戏曲作品从创作到表演再成为传世经典,需要一辈辈人不断积累与打磨。但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快节奏的商业化环境催促着创作者在短期内获得成功,享受丰厚的商业回报。由于一些戏曲作品的创作演变为项目化的标准流程,因此为剧作家、导演和演员预留的时间及空间都极为有限,处处受到创作成本的制约。这无形中压缩了创作的进程,也使很多作品失去了不断打磨的必要环节。久而久之,创作者习惯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失去了应有的创作耐力,信仰、执念、热情与创新灵感更无从谈起。也有一些艺术工作者功利思想严重,放弃了应有的沉淀过程。仓促出炉的剧本、音乐、舞美和表演设计禁不起内行的推敲,被极度缩减的排练过程更造成了作品内容的潦草。他们在观念、行为和形态方面处处寻找捷径,缺乏足够的耐力,导致很多创新只能流于表面,未能取得真正的艺术突破,也难以用正确的创新方式来推动戏曲艺术的长足进步。其次,戏曲艺术工作者缺乏文化自信,是造成种种“伪创新”现象的重要原因。他们并没有深刻领会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不可或缺的价值,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不足。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倾向于追逐外来文化,从而不再坚守传统戏曲的艺术原则,急于做表面文章,纳入了许多不属于且不应当融入戏曲的外来元素,造成了对戏曲艺术本体的肢解,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文化韵味。此外,一些戏曲创作者不具备充足的审美判断力,缺乏冷静、理性的创作认知,肆意改变戏曲艺术稳定的规制与结构。这样的做法虽能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但使戏曲艺术应有的表现力变得脆弱不堪。
从客观层面来看,外界环境确实也为当前戏曲艺术的创新造成了多重压力,间接导致“伪创新”现象的频现。首先,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量外来文化涌入,而其中不乏一些强势文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为了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艺术工作者被迫做出条件反射式的改变,甚至不惜牺牲传统艺术本质。这使其陷入了“伪创新”的误区,在不经意间失去了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其次,都市文化及整个社会生态对传统戏曲深刻的影响,也是“伪创新”现象的始作俑者之一。身处于都市文化环境中的创作者、表演者、理论学者及观众在审美趣味、消费习惯和文化注意力方面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心理和意识层面的变化又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戏曲艺术的表达方式。在表面上做出的创新虽可以快速迎合观众,取得即时性的效果,但削弱了戏曲艺术内在的价值,从而陷入“伪创新”的困境。此外,现代商业体制操纵下的文艺产业需要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会被抛弃。因此,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为了增加短期收益或盘活商业链条,有些戏曲从业者就会以所谓的“创新”来吸引观众,造成繁荣的假象。因此,戏曲艺术工作者必须坚守各个剧种最原始和淳朴的艺术品格,以自身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特性来实现商业价值,不能为了利益而一味被外力因素左右。只有在谋求商业价值与坚守戏曲艺术品格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够真正令戏曲艺术获得市场与公众的尊重,有条不紊地推进戏曲艺术朝着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三、对于戏曲艺术创新之路的探索
在新时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戏曲艺术的思变图强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具有时代精神与民族风貌的创新之举是值得肯定的。这里的“创新”,是真正以戏曲本源为依托,循序渐进且审时度势地遵循戏曲艺术发展规律而进行的创新。当代戏曲艺术工作者要审慎甄别创新与“伪创新”之间的差异,将使命感和责任心融入艺术创作与表演当中,为戏曲艺术开辟一条真正的创新之路。
首先,应当以守正为创新之源。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统一的,在寻求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戏曲文化的璀璨历史,挖掘和继承戏曲文化的精粹及其背后所潜藏的民族文化之魂。只有以守正为创新的先决条件,坚持戏曲艺术的本质及核心价值,将传统的唱腔、身段、行当、剧目及行业规则悉心珍藏和有力传承,尊重戏曲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真正为创新保留根基。“守正”并非停滞不前,而是通过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回溯来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从中汲取创新的灵感。许多传统戏曲剧目善于以历史和传说故事为媒,讲述人性情感及道德内涵。这些共通性的文化价值观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下社会产生共鸣。而在此过程中,创作也保留了核心的戏曲美学价值,为其赋予当代全新的解读方式,使守正与创新之间互为依托,保持平衡。比如,上海昆剧团近期以恪守“尊重原著、敬畏经典”为原则,重塑汤显祖经典的“临川四梦”,以经典淬炼的方式表现《牡丹亭》,秉承传承精神排演《邯郸记》,修改复排《紫钗记》,《南柯梦记》则采用全新原创。总体而言,4部作品均保留了传统昆曲的表演形式、音乐及舞美设计,运用唯美简约的“一桌二椅”程式规则,搭配古典书画为背景,将传统昆曲写意、典雅、精致的风格挥洒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调整后的剧情节奏更为张弛有度,人物的呈现也更加生动鲜活。这样的调整是在坚持守正基础上的适度创新,既满足了现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又坚持立足本质,保持了充分的文化自信。
其次,应当以艺术个性为创新之魂。创新的本质在于差异化和独特性,既要从宏观层面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艺术品质及美学格调,又应当在微观层面确立各地方剧种甚至各个流派分支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因为每一个剧种都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及艺术风格,京剧的大气恢宏、昆曲的婉转优雅、越剧的细腻唯美、河北梆子的慷慨激昂、黄梅戏的清新活泼,均是剧种辨识度的体现。因此,在当代戏曲艺术的创新过程中,既要保持与西方戏剧和多样化现代戏剧形式之间的距离,又应当强调保持各传统戏曲门类之间的界限,避免过度融合所造成的个性特质衰减。“在多元开放的创作演出格局中,应处理好项目管理与创作主体的艺术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的关系。”①以艺术个性为灵魂的创新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而是要尊重各个剧种独立的特性,弘扬其文化内涵。比如,新近上演的渔鼓戏《今夕何夕》等作品,就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渔鼓戏唱腔、念白、戏曲舞蹈动作和传统伴奏乐队。在此基础上,以小剧场戏曲的形式进行演绎,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虽为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剧种,但这样的胆识和魄力使其获得了市场的尊重和认可,也为其他地方剧种做出了榜样,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创新发展路径。
最后,应当以内外兼修为创新之实。真正优秀的戏曲作品需要内在的艺术修养和外在的形式表达相统一。创作者应深刻理解戏曲剧种的表演技艺及剧目的文化内涵,并在外在形式方面以相对应的手段和方式将其呈现给观众。当代戏曲艺术工作者需要以扎实的功底和稳定的审美理念来塑造内在修养,避免人云亦云,杜绝华而不实的噱头。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现代包装形式展现戏曲艺术与时俱进的一面。过度运用包装手段或科技元素,会造成内在与外表的失衡;一味追求创新的“出圈”或“破圈”之举,也会造成徒有其表的尴尬窘境。比如,上海京剧院排演的经典作品《奇袭白虎团》,在复排的过程中忠实还原了作品原有的表演特色和传统唱腔,而在灯光和舞美方面融入了新的技术元素,使舞台更为精细化,体现出时代特色。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艺术理念使得科技手段并未喧宾夺主,观众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演员在舞台上的唱腔内容和动作细节。其他元素的调配令舞台表演的现场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烘托。观众在现场的叫好,更多的是因为演员的精彩演绎。这样的观演模式显然是一种成功的创新,也在此过程中给予年轻观众不同凡响的文化熏陶。
四、结语
戏曲艺术的创新之路既充满荆棘,又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只有坚持守正与传承,彰显戏曲文化魅力,突出剧种文化个性,以内外兼修为目标提升综合艺术素养,才能够继往开来,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戏曲艺术工作者应当擦亮双眼,时刻保持自信与定力,真正以文化的复兴和弘扬为己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戏曲艺术谋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