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滁州北站广场前,我对着手机导航发愣。来之前特意做了“功课”——某乎高赞回答里说这里是“存在感比Wi-Fi信号还弱的三线城市”,可眼前穿梭的苏A、皖M车牌正演奏着双城协奏曲,美团骑手在红绿灯前划出银色弧线,倒比南京新街口还多了几分生猛。


01

在螺蛳壳里跳华尔兹

“师傅,你们滁州人是不是都特悠闲?”我钻进滴滴顺风车,故作老练地抛出预设话题。司机王师傅从后视镜里白了我一眼:“小年轻,你去城南万达转一圈,午休时间奶茶店排队能拐三个弯。”

这话倒是不假。当我在南谯万达广场看到“库迪咖啡”与“百年赵记糕点铺”隔街相望时,突然理解了这座城的生存哲学——左手拎着保温杯在遵阳街淘古玩的大爷,与右手端着生椰拿铁冲进写字楼的姑娘,在梧桐树影里擦肩而过时,竟能默契地避开同一块松动的地砖。


最魔幻的当属早高峰的凤凰路。电动车大军里混着几辆皖A牌照的特斯拉,煎饼摊老板娘单手打蛋的动作堪比《食神》里的少林功夫,还不忘用滁普提醒顾客:“扫码的往旁边让让,别耽误后面要迟到的!”

0 2

舌尖上的魔幻现实主义

“什么,滁州这里只有琅琊酥糖?”管坝牛肉店的老板听到我的网络见闻,气得差点摔了祖传的斩肉刀。案板上现切的牛腱子泛着玛瑙光泽,卤香攻击让我的味蕾瞬间缴械投降。


夜幕降临时分,四合路夜市上演着美食版“诸神之战”。小四合炸串与韭菜鸡蛋饼隔街对垒,淮南牛肉汤的蒸汽裹挟着长沙臭豆腐的霸道,转角却见“张记花甲粉”的霓虹灯在树影里忽明忽暗。我在卖赤豆酒酿的摊位前驻足,老板娘神秘兮兮:“要不要尝尝朱元璋同款?我们凤阳人祖传的手艺。”


0 3

光伏板上的田园牧歌

在来安经开区,我意外撞见魔幻场景:成片的光伏板在江淮丘陵上铺展,板下散养的皖东黑猪正悠闲啃食着苜蓿草。“这叫农光互补。”技术员小张扶了扶眼镜,“我们车间做光伏组件的,月薪能到八千。”远处还有轻轨滁州段,“等宁滁城际全线通了,去南京河西CBD就更方便了。”

这或许解释了万达广场里那些令人困惑的搭配——海澜之家试衣间外,大爷们用滁州话讨论着“”单硅转化率”;必胜客的落地窗前,几个穿工装的年轻人正用塑料袋卷着煎饼咬。


0 4

老街深巷里的新旧交响

本以为吴敬梓纪念馆里只有文物展柜的庄重,却撞见穿汉服的讲解员正用滁州话演绎《范进中举》。当说到“噫!好了!我中了!”时,围观的大爷大妈突然集体接茬:“中的可是公务员?”满院哄笑惊飞了屋脊上的斑鸠。


真正的魔幻发生在丰乐菜市场。二楼舞蹈教室里,阿姨们跟着《最炫民族风》跳舞,楼下猪肉摊师傅的剁骨声自成节奏。最绝的是他案板旁的收音机,永远播放戏曲频道,刀起刀落间竟与楼上的广场舞神同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豫剧唱腔混着动感DJ,听得买菜的小姑娘直晃脑袋。


0 5

公交车上的未来时

在105路公交站遇到小李时,这个95后程序员正吃着烧饼夹里脊背单词。“现在每天高铁通勤南京,20分钟够听完半节网课。”他晃了晃手机里的“宁滁通勤群”,五百人的群里随时分享拼车信息,“等宁滁城际全线贯通,我就能改道轻轨看《三体》了。”

这种时空折叠的实感,在滁州北站体现得最真切。清晨六点的候车厅,既有攥着工地安全帽打盹的农民工,也有西装革履的跨城上班族。最醒目的是站前广场的早餐车,老板娘左手递出南京鸭血粉丝,右手舀着滁州沙汤,还不忘提醒:“往旁边站点,别挡着扫码的!”


0 6

后记

返程前夜,我在四合路大排档听见最精辟的总结。微醺的烧烤摊老板,指着对面正在装修的便利店说:“前年他们说滁州商业荒漠,你看现在罗森都开三家了。”铁板上的鱿鱼须滋滋作响,像在给这句话打节拍。

这座把《醉翁亭记》刻进骨子里的城市,正用菜市场的交响乐、高铁站的晨昏线、老茶缸与保温杯的碰撞,书写着21世纪的小城叙事。


作者:转身山水

来源:今日头条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