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明确了长沙至2035年的城市发展蓝图。
根据规划,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原为“重要的中心城市”),意味着长沙在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将吸引更多产业、人才流入,支撑住房需求。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强化黄花机场空铁联运、高铁“超米字型”网络,提升长沙对外辐射力,利好高铁新城、空港经济区等板块。
目标愿景:到 2035年,基本建成“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到 2050 年,全面建成“智造创新名城、幸福山水洲城”,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典范城市。
规划明确,构建“一脉两屏六绿楔、一主两副多组团、一轴一带两走廊”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脉两屏六绿楔
“一脉”即湘江及其支流构建的完整河网水系脉络;“两屏”即由罗霄山脉的九岭山系、连云山系、幕阜山系构成的东部生态屏障,以及由雪峰山余脉的沩山山系、凤凰山、莲花山等构成的西部生态屏障;
“六绿楔”即在东部、西部生态屏障基础上,延展深入至都市区的谷山-乌山、岳麓山-莲花山、大王山-靳江河、绿心-浏阳河、回龙垸-捞刀河以及黑麋峰-沙河 6 条生态绿楔。
一主两副多组团
“一主”即长沙都市区;
“两副”即浏阳、宁乡 2 个副城;
“多组团”包括南部融城组团、坪塘含浦组团、梅溪湖组团、望城高星组团、金霞组团、星沙组团、空港高铁组团、铜官丁字组团、金阳组团、金洲组团等城市组团,共同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轴一带两走廊
依托湘江综合服务轴,集聚现代服务功能和特色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依托长浏宁城镇发展带,壮大沿线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城镇综合发展水平;
构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提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功能,打造重点城镇节点,促进区域协同和城乡统筹。
整体来看,主城核芯区仍是价值高地,包括滨江、省府等板块。四大组团中心:梅溪湖、高铁会展、湘江科学城-解放垸(奥体新城)、金霞,将获得更多政策与配套倾斜。未来梅溪湖、高铁会展等成熟板块继续领跑,湘江科学城、奥体新城等新兴区域具备高成长性。
长沙规划形成“都市区-副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市域城镇体系。
都市区。即长沙都市区,按照“东拓、西提、南融、北进、中优”的差异化发展思路,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城市核心功能,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到 2035 年,预测常住人口 1000 万人。
副城。包括浏阳和宁乡两个副城,是全市重要增长极。到 2035年,浏阳、宁乡中心城区预测常住人口各 100 万人。
中心镇。包括靖港、江背、金井、安沙、古港、大瑶、镇头、花明楼、煤炭坝、灰汤、流沙河、黄材 12 个中心镇。重点保障特色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用地需求,服务和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到 2035 年,各中心镇常住人口5 万~8 万人。
一般镇。重点保障其他 53 个一般乡镇设施配套的用地需求,为乡村腹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到 2035 年,各一般镇常住人口 1 万~5 万人。
长沙正从"单核集聚"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转型,通过"强核心+优组团"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加快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规划中提到,到2035年,长沙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40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90%。住房和养老、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基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
根据《长沙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长沙全市常住总人口1061.65万人,城镇化率为83.99%。距离1400万人的规模目标还有338.35万人口空间。随着人口不断流入,长沙将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通达能力和出行品质。
强化区域航空枢纽门户功能
规划研究黄花机场第三、第四跑道和 T3、T4 航站楼,优化配置空域时刻资源,完善国际邮政快递设施,提高航空设施吞吐能力和运输效率,构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
将黄花机场打造成为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依托渝长厦高铁建设黄花机场高铁站,预留长沙至九江高铁接入条件。
建设辐射中南地区的通用航空服务枢纽,构建等级清晰、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到 2035 年,在长沙县开慧镇、宁乡市巷子口镇、岳麓区坪塘街道、浏阳市永和镇、望城区铜官街道等布局一批 A2 级及以上通用机场。
严格控制机场周边的建筑,满足机场净空、环境保护、电磁环境、土地使用及远期发展要求。
提高国家铁路枢纽辐射能力
强化长沙作为中部地区链接东西和衔接南北的国家铁路枢纽地位,构建1小时联系武汉、3小时可达粤港澳、5小时覆盖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高铁交通圈。建设渝长厦高铁,规划研究长九高铁,规划引入呼南高铁,形成“环射”高速铁路格局。
利用既有铁路廊道提级以及新建城际铁路,打造城际铁路网,规划长岳城际、长衡城际等,形成1小时城际交通圈。
在京广铁路、洛湛铁路、石长铁路和浩吉铁路基础上,规划京广铁路货运西外绕线,规划预留京广铁路货运东外绕线、石长铁路东延线通道,形成“一横三纵”普速铁路格局。
市域规划形成长沙南站、长沙西站、长沙火车站和黄花机场站四大铁路客运主枢纽以及宁乡高铁站、浏阳高铁站、暮云站、长株潭站、麓谷站、湘江科学城站、长九高铁站、望城站、宁乡火车站等多个客运辅枢纽。
增强水运枢纽能级和区域联动
推动湘江长沙至岳阳段航道扩能升级,加强长沙港与岳阳虞公港等港口合作,形成区域联动的组合港。加快长沙港建设,优化各港区功能布局,规划形成霞凝、铜官、靖港3处货运港区;规划建设京广铁路港口专线,建立多式联运枢纽场站和集疏运体系,将长沙港建成现代化综合性枢纽型港口。
长沙将通过推进黄花机场扩建及空铁一体化、构建 “环射” 高铁与城际铁路网、升级湘江航道并联动港口等举措,构建涵盖航空、铁路、水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通达能力与出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