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学历高、眼界宽、信息广、资源多等优势,陕西省安康市探索实施驻村第一书记“组团服务”管理模式,在不改变驻村第一书记原隶属关系、主要职责前提下,坚持“组团服务、双线管理,上下联动、分级组建”原则,对全市1300名部省市县四级派驻的第一书记进行组团管理,将分散独立的驻村帮扶力量聚合起来,推动驻村第一书记由“单打独斗”变“抱团共赢”、从“服务一村”为“带动一片”,以组织优势激发人才动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管好、用好、整合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安康路径”。

0 1

上下联动,优化服务体系

坚持上下联动、分级组建,以县为单位,采取“1+N+X” 模式建立第一书记“服务团”,构建起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内外互补、集成联动的服务体系,破解以往第一书记队伍分散、工作合力不强的问题。县级统筹主抓。每个县成立1个县级总服务团,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总团长、分管乡村振兴的副县长任副团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主要负责人为团成员,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县级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镇内联盟主导。按照“一镇一团”原则,县域成立N个镇级服务团,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团长,镇党委副书记任副团长,镇域内所有第一书记为成员,整合驻村工作队成员、第一书记选派单位负责人等力量,每月召开联席会议,轮流到各村开展帮扶活动,共同商议大事要事,共同推动资源调配,集中分析、研判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内互动主战。镇级服务团内根据第一书记成员个人专长、工作经验以及帮扶单位优势,组建产业技术指导、项目策划包装、产品销售推介、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政策宣传等X个服务工作组,针对性开展党建指导、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工作,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服务体系,让第一书记精准“嵌入”乡村振兴工作,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大显身手、尽展其才。

0 2

突出重点,发挥服务作用

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采取 “一人资源、全团共享”“一村试点、择优推广”,团内要素互换、困难互帮、资源互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组织共建筑牢堡垒。把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同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行动结合起来,采取主题党日轮值、第一书记讲党课、党建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围绕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村级治理等内容,互相分享经验,彼此查找不足、共同商定措施,引导第一书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比如,岚皋县佐龙镇华兴村第一书记由县委党校选派,政策理论水平高,宣讲方式接地气,每月抽出几天时间跨村宣讲解读惠民政策,受到全镇各村第一书记和干部群众的好评。产业共兴强村富民。迭代升级“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统筹各村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情况,打破村域限制,统筹资源“家底”,发挥第一书记服务团“桥梁”作用,采取“飞地抱团”形式统筹项目、土地、技术、管理,破解部分村无土地、无项目、无人才、无市场的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产品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比如,石泉县池河镇良田村利用安康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契机,结合自身有预制菜种植成功经验的优势,由第一书记牵头组织及食雨公司技术人员、村产业种植大户、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成立预制菜产业技术服务组,联动全镇5个村发展预制菜产业,统一提供种植技术、田间管理、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指导服务,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增收。产品共销助农增收。发挥第一书记的人脉优势和互联网运用能力,建立“团团直播”“带货驿站”等平台,对接农户、合作社、企业等生产营销主体,推介生态旅游、富硒食品、农特产品等优质资源,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农企互利共赢。比如,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盛产红桃,第一书记在“组团服务”平台引领下,与其他8名村第一书记一起想办法、找销路,累计帮销红桃3.5万余斤,有效避免了丰产价贱滞销。人才共育夯基赋能。定期摸排各村乡土人才、在外能人、返乡大户,整合帮扶单位党政人才、专技人才等,按照“一村一册”建立台账,以镇为单位制定培养计划,“一对一”培养帮带,定期组织开展人才讲坛、科技兴村等活动,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各类人才建功乡村振兴。比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第一书记利用河海大学帮扶优势,在河海大学开展乡村振兴培训,让镇村干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治理共抓促进善治。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形成整体效果,打破行政村界限,以流域为整体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村村联合开展 “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於”专项行动。依托“321”基层治理模式,制定“片区公约”培育共同价值理念,推行“片区共商”优化村民自治模式,推动环境连片提升、文明联村共建、治理联动发力。比如,旬阳市城关镇第一书记“组团服务”环境整治组,整体推动晏坪村、双垭村等4个连片村开展环境整治。白河县卡子镇是白石河废弃硫铁矿污染治理的主战场,连片涉及5个村,驻村第一书记“服务团”群策群力,通过征地拆迁、植被修复、废渣清运等工作,确保治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0 3

健全机制,提升服务质效

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方法形式,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团内资源融通、信息互通、协作畅通,确保服务 团高效运行,提升组团式帮扶质效。观摩打擂激活力。镇级服务团每季度选择1—2个帮扶成效好的村开展观摩交流活动,邀请包联部门负责人和县级服务团成员参加,现场交流经验、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倒逼第一书记履职尽责,把帮扶村发展好、建设好、治理好,有效促进工作提升。县级服务团和镇级服务团分别组织第一书记“擂台比武”活动,通过第一书记“讲”、现场交流“看”、集中观摩“评”,同台竞技“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互学互鉴、学用相长,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清单对接挖潜力。 第一书记立足本单位年度帮扶举措及个人掌握帮扶资源,建立项目、资金、培训、技能等“供给”清单,结合帮扶村情况及存在问题,被帮扶县镇村联动结合实际所需提供“需求”清单,“供需”两张清单由镇级服务团定期收集汇总、实行动态管理、按需统筹调配,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到最适合的地方,推动第一书记横向“联姻”、帮扶单位纵向“牵手”,实现资源互补、项目共享、发展并进。双线考核增动力。对第一书记实行双线管理考核,“日常考核”按照原驻村隶属关系和职能职责,根据驻村第一书记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占比60%,“服务团考核”依据组团服务作用发挥情况由县级服务团评定、占比40%,引导第一书记既聚焦主责主业、做好所驻村帮扶工作,又发挥自身优势、为全域发展贡献力量。

安康驻村第一书记的“组团服务”模式,紧紧抓住了驻村第一书记这个关键“变量”,通过攥指成拳形成合力,充分释放第一书记的协同效应、聚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汇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巨大“增量”,推动取得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第一书记能力提升、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多赢效果。截至目前,安康市154个服务团、415个工作组,紧扣2094项“供需”清单,解决民生实事922件,帮助群众就业22100余人,共推产业融合、产品销售449场次,实现群众增收4523万元。安康的实践探索带来有益的启示:关键措施是变“单打”为“团战”。组建成团为第一书记搭建抱团聚智、协同共进平台,通过互学、互帮、互促、互鉴,第一书记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一人帮一村的绵薄之力汇聚成一团助一村的磅礴之势,最大程度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保障举措是变“外驱”为“内驱”。分团管理机制、交流互鉴平台、双线考核方式,让第一书记提升自我、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激发了扎根一线、建功基层的热情。根本目标是变“独享”为“共享”。“组团服务”通过第一书记对派出单位的政策、资金、项目、信息等资源进行统筹,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哪里有需求,团体力量就往哪里注入,让有限资源释放最大成效。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