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这一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商户的招牌被迫“变色”,其中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换成绿色,被网友戏称“绿雪冰城”。而在舆论压力下,部分蜜雪冰城门店又悄然将招牌改回红色,这场招牌“变色”风波,着实令人深思。

从当地城管部门回应来看,此次更换招牌颜色是依据三河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虽相关文件还未出台,但整改已“先行一步”。追溯源头,可能是2024年12月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中“广告牌匾设计负面清单”提到,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如今又加上黑色。如此“加码”,让人摸不着头脑。

招牌,是一家店铺的标志,也是城市商业文化的直观体现。每一个招牌背后,都承载着商家的心血和期待,是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打出的“名片”。随意改变招牌颜色,不仅会增加商家的经营成本,还可能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影响店铺生意。例如,一家经营多年的小吃店,原本红底黄字的招牌醒目又独特,周边居民早已熟悉,可更换招牌后,客流量明显下降。对于商家而言,招牌被强制“变色”,就像是被强行撕下自己的标签,换上统一“制服”,这无疑是一种伤害。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追求城市美观、整齐有序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商家利益和城市烟火气为代价。城市之美,应该是多元包容的,是各种色彩、各种风格相互交融的结果,而非整齐划一的单调。当大街小巷的招牌都被统一成某种颜色,城市的特色和活力也会随之消失,只剩下冷冰冰的“统一标准”。

再从法律层面讲,没有法律禁止商户自由选用门楣招牌颜色和样式,也没有法律授权政府强制干预商户选择。公权力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运行,不能随意越界。此次事件中,城管部门仅凭口头通知,就让商家自行承担费用更换招牌,既缺乏法律依据,也缺乏透明度,这种做法实在难以服众。

类似的“统一招牌”事件并非个例。此前,河北沧州一条街的店铺被统一安装黑底白字招牌,湖北十堰一条街的商铺招牌被统一换成黑底鎏金字搭配灰白墙,上海静安区常德路的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黑底白字,被市民吐槽有“清明祭奠感” 。这些事件都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简单粗暴、追求形式主义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追求美观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商家的利益和需求,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个体权利,让城市既有整洁的“面子”,又有温暖的“里子”。

希望三河市这场招牌“变色”风波能早日平息,也希望类似的“折腾”不再发生。让我们的城市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烟火气,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