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平原的广袤大地上,隐藏着一座低调又宝藏的小城——莘县。这里不仅是“中国蔬菜第一县”,传承千年的烟火气息更是滋养出质朴深邃的饮食文化。

古城鸳鸯饼承载着“阴阳调和”的哲学之道,燕店烧鸽书写着鲁西汉子的“江湖”豪情,张鲁烧麦包裹着兼收并蓄的民族情怀,康园肉饼坚守着百年匠心的厚道本色......每一道莘县美食都是历史在舌尖上的鲜活注脚,每一口莘县味道都是文化留给岁月的“情景再现”。

来莘县吧,来感悟非遗传承的魅力,来解锁一场多彩的味觉盛宴。

来莘县吧,来满足“莘”层次的味蕾,来共赴一日好“食”光。


“早”寻莘县的晨醒“食”间

当晨雾漫过徒骇河畔,晨光爬上燕塔檐边,熙熙攘攘的街道唤醒沉睡的城市,寻常巷陌间的人间烟火伴着早餐的香气晕染而开,酿出独属于莘县的“早”味。阳平胡辣汤的辛香、豆腐脑的滑嫩、鸡蛋荷包的酥脆......这些经典的“吃食”早已在莘县早餐江湖中占据一席之地,唇齿的每一次碰撞都能释放出多巴胺的快乐因子,每一次咀嚼都氤氲出酣畅淋漓的清早之味。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早餐品种中,有一份最独特的存在,不同于煎炸烹烤的“豪迈奔放”,它将温润如玉演绎到极致,涂抹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就是——“鸳鸯饼”。

醇香的小麦面粉经过和、揉、醒、擀、抻等纯手工技艺的洗礼,成为薄如蝉翼、柔软绵香、筋道弹牙的饼皮,同时选取新鲜肉丁搭配中段葱白制作馅料,并按比例佐以酱油、盐、香油等调味料,更是成为制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8层饼皮包裹着馅料,将其两两相扣入笼蒸制,蒸腾的雾气霎时扑面而来,将麦香与肉香交织在一起,似一对恩爱缠绵的鸳鸯,一齐奏响甜蜜“乐章”。如今,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客商还是上学的孩童,不管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手里都会捧着一块最地道的“鸳鸯饼”,咬一口便是三百年的历史沉淀,这是经久不衰的传承,更是“食”力出圈的最强宣言。


此外,皮薄馅大、状似花蕊、一口能“鲜掉眉毛”的张鲁烧麦,外皮酥脆如金箔,内里汁水丰盈的康园肉饼......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早餐的“心头好”,特别是再搭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亦或是来一碗驱寒祛湿的羊肉汤,更是辣得通透,暖得熨帖。

历史链接:

1.鸳鸯饼。诞生于莘县古城镇,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出任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县令。冬至时,郑板桥念及乳母之恩,想寻饼食吃。他见一处门前排起长队,便上前买饼,只见两饼相对而扣,饼皮晶莹、多层劲道,食之绵软爽口,馅料鲜香不腻。此后郑板桥成为常客,并得知此饼源自皇宫,由返乡的御膳房面点师制作。郑板桥因饼的形状将其命名为“鸳鸯饼”,还赠诗赞誉:“一碧青葱肉中藏,二面千层口中香”。

2.张鲁烧麦。起源于莘县张鲁回族镇,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一种以麦面制成薄皮包裹肉馅后蒸制的传统面食。在古时,烧麦被称为“烧卖”,关于它的记载可追溯至元代,而在方言中,它也被叫作“稍麦”,“麦”字亦有“卖”的发音,其名称的由来蕴含两种趣味解读:一则因其皮薄馅足,匠人将碎肉于顶端巧手捏塑出细若线梢的造型,故得“稍麦”之名;另一说则是形容其制作工艺——以面皮为托,肉馅居中作花蕊状点缀,在方言中便被形象地称为“烧卖”。

传说哈尔滨的烧麦就源于张鲁烧麦。明末清初时,张鲁镇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俩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很多人喜欢弟弟包的不像包子的包子,因是捎带着卖,就取名为“捎卖”,后来谐音传播改叫“烧麦”。

3.康园肉饼。出自莘县妹冢镇康园村,由清光绪年间的地方名厨房登山先生独创。但康园肉饼的历史渊源更为久远,相传3600年前的夏朝晚期,一代贤相伊尹躬耕于有莘之野,他因善调五味,被称为“中华厨祖”。据记载,周穆王周游列国来到莘县,闻到小饭馆酥油饼的香味,品尝后赞不绝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称便因此而得名,房登山先生在酥油饼的基础上细化制作工艺,并加以肉馅进行改良,康园肉饼由此诞生。

“午”与伦比的美味“食”刻

当正午阳光播撒莘州沃土,市井街头巷尾开始沸腾人声,镌刻在莘县骨子里的风味便开始轮番上演、不曾改变。“一鸽胜九鸡!”范家老灶的卤汤里卤制着的烧鸽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十余种香料在鸽肉的纤维里游走,沉淀着百余年的匠心独具,蕴含着独特的烹饪审美。经过卤汤的味引,烧鸽早已扮上琥珀色的妆容,再将如瀑布般的热油琳制刚出卤的鸽子上,腾起的烟火瞬间唤起鸽肉的鲜嫩,当咬开焦脆的外皮,内里却滑嫩爽口,迸溅的汁水让食客暂时放下矜持,尝到每一口风味都是时光留下的“活体化石”。


当然,萦绕舌尖的味道还远不止此:当爽脆遇上鲜嫩,碳水与肉香编织成味觉密码,荸荠粒与精肉在反复揉搓中相濡以沫,再将其滚入油锅中翻转炸制,丸子的表面迅速勾勒出琉璃般的焦糖光晕,当熟透切开后,晶莹剔透的横截面凝固着的都是莘县人对甜蜜的所有想象;朝城水饺,作为行走的“非遗”,既是连接故土和游子的纽带,也成为各地食客感知地道莘县味的惊喜,选取的羊肉、香葱、时令蔬菜、江楼香油等上等原材料,造就了这一碗特别的香味,表达出对这方风土人情最深沉朴素的热爱;说起“鱼中独一味”,糟鱼绝对能排得上名号,将细鳞鱼收拾“利索”后,倒入一锅老料水中,“糟”味演变之旅由此开始,在文火煨炖中,形形色色的味道相互交融渗透,糟制的香气在沸腾汤底的映衬下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记忆图谱,出锅后的糟鱼整体完好、骨肉软烂、复合味浓、且耐存放,可以热食,也可以冷吃,风味绝佳。

历史链接:

1.燕店烧鸽。因产于莘县燕店镇而得名,是堪称宴饮馈赠的珍品。莘县烧鸽文化起源于400多年前,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在品尝过莘县烧鸽后对其赞不绝口,从此莘县烧鸽便成为进入皇廷的贡品。漫步莘县街头,各家烧鸽店散发的诱人香气,让人难以抵挡。不同店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烹饪秘诀,烧制出来的烧鸽风味各异,有的皮脆肉嫩、有的香料入味,每一口都是对鲁西饮食文化的致敬。


2.荸荠丸子。创制于清代,历经20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莘县的传统名菜,以其色泽鲜亮、外观诱人、甜蜜浓郁的风味而著称。在解放前,莘县县城内的知名饭馆“瑞生楼”的大师孙振生将其制作得尤为出色。1959年,这道菜甚至进京献艺,赢得了广泛赞誉。后来,孙振生的徒弟潘心德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对调味进行了创新,并巧妙地以绿花作为点缀,为这道传统名吃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朝城水饺。起源于莘县朝城镇,拥有400余年历史,由明两京尚书江东引进皇宫。有诗赞曰:“武阳水饺进朝堂,万岁食之赞声朗;盛名佳话天下知,皆因阁老家武阳。”朝城水饺采用6-8个月鲜嫩羊肉、上等香葱、小磨香油、加以祖传滋补配方调料、精面细皮、手工制作而成,因其馅大皮薄、入口鲜香、不腻不膻,而令人回味无穷。

4.古城糟鱼。发源于莘县古城镇,据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百姓为了抵御寒冷冬天,便将捕获的鱼腌制糟制,慢慢演变成为今天的糟鱼。这里的糟鱼以细鳞鱼为主料,配好料水后,在锅中铺上水箅子和白菜叶,蒸鱼文火煨炖6小时左右,直至汤汁耗尽。在过去,糟鱼是莘县人民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它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温馨时刻,如今,依然是许多莘县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味。

“晚”美收官夜幕“食”光中的味觉狂欢

“一城一夜一烟火,一街一巷一滋味。”城市的飞速发展往往会迎来味道的迭代升级,如果说老式传统美食承载着的是一段段温暖的记忆,记录着的是一代代人的传承,而新式“潮味”则是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惊喜,给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人们带来难得的惬意“食”光。

当夕阳的余晖隐入天际,霓虹的闪烁划破夜空,莘县,这座小城,也逐渐褪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换上一袭隐秘而朦胧的夜袍。隐匿在市井中的各式珍馐美馔也开始摇曳“身姿”,再次将“食”张力拉回到满格状态,弥漫在夜幕下的人间百味,也正式拉开了一场“晚”美的味觉盛宴。


若要谈起莘县蕴含的“新”味,就不得不提新开张的燕塔鑫街。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美食汇聚于此,摊铺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烤架上的肉串在老师傅熟练地翻动下滋滋作响,炭火炙烤下滴落的油脂,溅起一串串欢快的火花,如同一个个跳动的精灵般奏响美味的前章,一把孜然粉、一撮辣椒面,更是让本就诱人的香气瞬间升腾,顿时让人胃口大开,咬上一口更是直击味蕾“要害”,为饥肠辘辘的灵魂注入生机活力;金黄的油锅里,酥肉、鸡柳、带鱼等一众炸货裹挟着肉香与调料香,在热油中热闹的翻滚着,熟透捞出后,金色的“铠甲”熠熠生辉,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放入嘴中,唇齿间散发出的浓郁香味让人欲罢不能,演绎着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一把爽滑的粉丝,再搭配上各式的鲜嫩青菜和各种Q弹的丸子,在大锅里煮至沸腾,在汤汁的加持下显得鲜美无比,特别是出锅后再淋上一勺厚厚的麻酱和灵魂辣椒油,各种味道在口中交织融合,来一碗暖身又暖心,让食客们卸下一天的疲惫,成为专治“emo”的不二选择。

当然,莘县夜晚美味远不止于此。在这里,还有现烹现制,鲜香入魂,饱含江湖豪情的街头炒面;有风骨独特,泥炉炙烤,充满异域风情的韩式烤肉;更有新鲜现烫,暖意十足,续写沸腾新章的火锅......这些烟火的滋味都延续出人间的至味,共同绘就出一副独属于莘县的“食”色百景图。

从清晨到深夜,莘县用碳水与肉香编织味觉密码,每一口都是鲁西大地的深情告白。每一道美食,从来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较量,像是情感的寄托,用独特的味道凝聚着莘县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更像是一篇故事,细细倾诉着这座小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来莘县吧,来开启一场难忘的美食文化之旅,来完成一场穿越千年的美味修行,让舌尖在莘县的烟火江湖中彻底沦陷!

作者:王昊为

视频、摄影:翟亮王昊为赵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