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请注意!“鸡娃”考试现在开始......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家长们就会收到一份“鸡娃”试卷。
“鸡娃”考试是一场开卷考试,标准答案已经摆在家长面前,家长只需要照抄就行。
试卷上只有三道考题:
第一题,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三年。
答案:看成绩在班级的排名,排名越靠前,“鸡娃”得分越高。
第二题,高考。
答案:211、985再不济也得是个一本,至于一本以下,那就是没答对。
第三题,工作。
答案:世界500强、事业单位、公务员。
这三道题,分值最高的是第三题,工作。
但又偏偏是这道题,相比前面两道题而言,主动权更多是在孩子手上。
如果第三题,没答好,意味着前面两道题答得再标准,也白搭。
北大研究生的第三题偏离了标准答案
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第1眼新闻发布了一个名为“26岁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月薪五六千”的视频。
作为一名26岁的北大研究生,在第三题上,完全背离了“鸡娃”试卷的标准答案。
这让正在“鸡娃”试卷上作答的家长,突然觉得,10年鸡娃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这种无意义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也正如前面所说,第三题没答好,前面再如何努力鸡娃,也白搭。
第二,这位北大研究生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食堂阿姨”,她的理由,似乎也能让人理解。
在视频中,这位北大研究生说,她曾去互联网大厂实习,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
成为一名“食堂阿姨”,是她最为快乐的工作。
没有内耗、没有反刍,下班就真的下班了。
所以从上述两方面来看,10年鸡娃还有什么意义呢。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很难让家长不去鸡娃。
别的家长都在鸡娃,我不能不鸡
当你身边的家长,都在照着标准答案,努力在“鸡娃”试卷上作答时,你很难无动于衷。
家长们哪怕上班再累,下班回家后,晚上该盯着孩子做作业,也得盯着。
周末的补习班,像是游击战,即使打一枪换个地方,也得上。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1954年提出了一个“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身状态。
所以,当家长发现周围孩子的家长,都在努力“鸡娃”时,也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
于是,也奋起直追,努力在“鸡娃”试卷上,按照标准答案,一顿输出。
鸡娃痛苦一阵子,不鸡娃可能痛苦一辈子
家长以自身经历深刻知晓,社会变化很快、竞争很大,如果现在不好好“鸡娃”,以后孩子步入社会,怎么去参与竞争。
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前景理论来说,人们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潜在收益”。
对于家长而言,“潜在损失”就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得鸡娃。
曾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发布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有不少内地家长带着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奔赴香港“鸡娃”。
赴港家长是这样想的,先让孩子参加香港的DSE,然后申请香港八大名校。
香港的DSE相当于内地的高考,但是报考人数不超过10万,所以竞争相比内地高考而言,要小很多。
而且即使不参加DSE,也可以通过港澳台华侨生联考的方式,以低于内地将近200的分数进入985或者211院校。
但是,当内地家长按照这个思路到香港后会发现,香港“鸡娃”比内地还凶残。
据了解,香港小孩的卷,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有香港家长带着小孩一天上两个幼儿园。
由此可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从一开始就在努力“鸡娃”。
你不“鸡娃”,别的家长会鸡娃,所以你选择“鸡娃”。
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你选择“鸡娃”。
所以,即使26岁北大硕士研究生选择成为“食堂阿姨”,让10年鸡娃,看似毫无意义,也阻挡不了家长“鸡娃”的脚步。
我们不能去指责任何一位努力鸡娃的父母,因为他们正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放手,帮助孩子在今后步入社会时,更有竞争力。
我们更不能去否认一位追求成为自己的孩子,因为人生这条路,终究还是得孩子自己来走。
如何在“鸡娃”与孩子追求成为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问题。
-The End - 作者-而这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