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冬天,对无数中国青年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中断了整整十一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
消息传来积压了十几个年头的求学梦想瞬间被点燃,只是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考试,结果却有点残酷,最终只有不到5%的人拿到了大学的入场券。
更让人纳闷的是,不少过来人回忆说,当年的考题好像不算特别难,甚至有人觉得小学生都能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时代呼唤下艰难抉择
高考为什么会停了十一年,这得追溯到1966年开始的那段特殊时期,当时的观点认为,高考是旧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得批判、得废除。
于是从1966年到1971年这五年多,大学基本不招生,后来虽然恢复招生了,但搞的是工农兵学员推荐制,靠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文化考试根本不需要。
这种方式初衷或许有它的考虑,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埋没了人才,助长了不正之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亮起了红灯。
时间来到1977年,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搞现代化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才,可当时人才断层的问题非常严重。
邓小平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主动提出要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8月一场重要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一开始大家发言都小心翼翼,直到武汉大学的查全性教授站起来,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推荐制的四大弊端,石破天惊地提出建议。
那就是必须立即改进招生办法,恢复高考,凭真才实学上大学,这番话引起了强烈共鸣。中国科技大学的温元凯也提出了以志愿报考为开头的十六字方案。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面对大家的要求,邓小平拍板决定: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这个决策是对当时思想禁锢的一次有力冲击。
二、百万人的命运赛跑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瞬间传遍大江南北,一时间无论是田间地头、工厂矿山,还是机关军营,无数知识青年奔走相告,涌向报名点。
那年的高考,场面是空前的。正式走进考场的有570万人,要知道这是从1966届到1977届,整整十二个年级的毕业生一起竞争。
考生年龄差距极大,考场上出现叔侄同考、夫妻同场、师生竞技的景象,绝非奇闻,备考的氛围更是热烈。
各个中学临时开设的补习班场场爆满,图书馆、教室灯火通明,一本复习资料都能引来多人争抢,这场考试还创下了好几个唯一。
它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由于时间紧迫,准备仓促,中央甚至特批动用了原本准备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考卷。
全国也不是同一天考试,这场考试,说是一次选拔,不如说是一代人压抑已久的梦想的释放。
三、不到5%的录取
说到这儿就得解开那个试题简单,录取率却超低的谜团了。
为什么有人觉得题目简单,其实可能是相对后来的高考而言,或者是对标当时被推荐上大学的部分学生水平来说。
但对大多数考生而言,根本不是简单二字能概括,知识的巨大断层客观存在,十多年的不正常教学,加上大部分知青上山下乡,知识基础极其薄弱。
据说广西有一次数学考试,3459名考生里,及格的仅有22人,得零分的竟然高达1200多人。
一道看似简单的几何题,很多人可能对着空白的答题区,最终只能写下一个孤零零的解字。
当时有些地方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不均,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别说像样的复习资料,就连合格的老师都难找。
很多考生白天还在地里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囫囵吞枣地看书,对考试范围、重点一知半解就上了考场。
最关键的还是僧多粥少,最初计划只招20万大学生,后来在邓小平的提议下,想方设法扩招,最终录取了大约27.3万人。
可对比570万的考生基数,录取率算下来还不到4.8%,这才是低录取率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所谓的简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依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坎,能在那场竞争中胜出的人,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四、恢复高考改变了什么
恢复高考不仅仅是让27万人圆了大学梦,它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强烈信号,斩断了读书无用论的谬论,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重新吹遍神州大地。
无数青年从迷茫中惊醒,捧起书本,整个社会的学习热情被空前点燃。
它更是为百废待兴的国家紧急输送了最急需的人才,邓小平曾忧心忡忡地指出,当时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恢复高考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燃眉之急,这批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刻苦,毕业后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往后看学位制度、留学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也由此起步。
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对于那27万幸运儿以及之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千百万人来说,高考是改变人生的重要跳板。
高考的恢复,打破了过去一度看重家庭出身的局限,向全社会传递了公平竞争的理念,让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更广泛的人群敞开。
结语
回望1977年的那个冬天,那场在严寒中举行的特殊高考,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它或许伴随着简单试题下的残酷低录取率,记录着那个特殊年代的阵痛和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它重新打开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