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魏静 □ 王若卉)粮食种得辛苦,收得也辛苦。过去,粮食种植受天气影响极大,丰收后的晾晒、储存更是一大难题。为解决丰收后的“幸福烦恼”,一些农户跳出传统种粮模式,寻求新的突破。来自江苏泗洪县归仁镇的张继亮就是其中一员。
202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功获批5亩设施用地,用于新建仓库,随后,张继亮便购入粮食烘干机,专门用于大量粮食烘干和存储。不仅解决了自家近2000亩地种出的小麦和水稻烘干问题,还成为周边农户争相租用的“香饽饽”,为当地农业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以前种地嘛,都是非常传统的,粮食种植、收割、晾晒,都要看天气。现在不一样了。”张继亮就是泗洪归仁本地人,当地优渥的种植条件和政策支持,让很多人以务农为生。已经种了十年地的他,是实打实的种粮“老手”,从最开始的100多亩地到如今近2000亩地,张继亮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壮大。但奈何经验再丰富,也抵不过老天突如其来的几发“雷霆”。
就在2023年,眼看归仁即将迎来数天的阴雨,张继亮等农户连夜抢收小麦。然而,收获的小麦含水量过高,难以储存,最终只能“忍痛”低价销往河南作为种子使用,每亩地因此损失了几十元,一千亩地的损失就高达数万元。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成果大打折扣。
“我们没有烘干场地,种粮风险太大了。”张继亮感慨道。在他的家庭农场里,小麦与水稻种植和收获紧密相连,一旦一季作物因天气原因无法及时收获,全年的种植计划都将被打乱。
经历了多次天气的“打击”后,张继亮毅然决定引入粮食烘干机,并新建仓库。2024年小麦丰收季,这套新设备迅速投入使用。烘干机日烘干量可达200吨左右,自家粮食三四天内即可完成收获与烘干。张继亮表示,以前晒粮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只需一人操作机器便能轻松驾驭。
节粮减损等于增加“无形良田”,每一粒粮食的水分含量都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利益。如今新收的粮食通过农机运送到仓库,再通过传送带送入机器进行杂质去除。在随后的烘干过程中,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粮食状态,实现精准控制,确保出粮品质,加上张继亮精心设计的流水线路,彻底改变了传统晾晒模式。
2024年,在投用当年,张继亮的投资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农场的小麦及时达标收获,水稻种植计划也得以提前进行。全年算下来,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此外,张继亮还将机器和场地出租给周边农户使用,带动归仁镇共同迈向高效农业。
“去年刚开始用,效果还不明显,今年肯定更好。”眼看即将迎来6月小麦丰收季,张继亮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的粮终于可以“躺收”了。
从“看天吃饭”到“躺平丰收”,张继亮等“新农人”的涌现,不仅推动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让丰收的喜悦不再受制于天气,真正实现“颗粒归仓,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