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购买
4月9日
河南一网友悲痛发表讣告
称儿子因患“双相情感障碍”去世
年仅26岁
刘某某4岁时母亲离世
由父亲独自抚养
他是家中的独子、独孙
其女友也发文表示
刘某某对她很好
对身边的朋友也很好
不喜欢麻烦别人
但是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网友表示不理解
有网友解释并呼吁
要重视心理健康
还有网友发问
到底“双相”是什么?
“双相”是什么?
“双相”的全称为
双相情感障碍
又称躁郁症
是一种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情感疾病
患者会长期受到情绪反复的折磨
还有自残、自杀的风险
因其有抑郁发作的典型特征
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但实际上
它却比抑郁症更可怕
双相情感障碍
包括双相Ⅰ型障碍
和双相Ⅱ型障碍两种
双相Ⅰ型障碍是指
至少有过1次躁狂发作和反复发作重性抑郁
而双相Ⅱ型障碍是指
反复发作的重性抑郁和轻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有哪些特征?
·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浑身乏力,思维反应迟钝,自怨自艾。
躁狂发作时,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口若悬河,精力充沛,冲动易怒。
·伴有睡眠障碍
抑郁伴发的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白天感到疲乏。
躁狂伴发的睡眠障碍:睡眠需求减少,感到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抑郁表现持续两周以上或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
·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
不能好好学习、工作,与他人交往困难等。
天才病?
危害极大,别轻视
轻躁狂状态的确能激发创造性。
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时,思维敏捷性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性会被极大激发。著名政客丘吉尔、艺术家梵高等人都曾患有此病,这种病也被不少人称为“天才病。
然而,多数患者并非“天才”。
然而,绝大多数患者并无过人天分。发病时还会引发酗酒、药物滥用、自杀等社会问题,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和高共病率的精神疾病。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最高,大约是普通人群的 20~30倍。
病因有哪些?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压力及季节变化等均在发病过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等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症状。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家系研究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I型障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达50%~75%。
通常认为,遗传是可能导致双相障碍的明确危险因素。而具有这种风险的人,在一定负性环境因素的促发下发病,如童年不良经历、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的紧张、丧失亲人、失业等。
神经生化方面的研究显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个体神经发育过程、内分泌与激素水平、遗传决定的表达过程等均与发病有关。
另外有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双相障碍的重要原因,包括童年虐待、压力性生活事件、离婚或独居、自尊低、基因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缺少睡眠、过量使用酒精或药物等。
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
双相情感障碍是连续的疾病谱系,治疗方面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石。
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既要治疗躁狂症状,也要治疗抑郁症状,还能预防复发。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迁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也是长期的过程,除了要缓解急性期症状,还应坚持全病程治疗,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同时,家属、家庭要给予支持和配合。如监督服药、观察治疗是否存在副作用、适当调解家庭内部人际关系。
该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高发。若孩子遭受、目睹重大创伤事件,需要父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让孩子表达出负面情绪,真诚接纳,共情,给予信任感和安全感。
·引导孩子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有正确了解与认识,减少自责心态。
·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减少说教并认可其长处。
·一起运动,合理释放内心负面情绪。
·若病情加重,要及时就诊。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率高,几乎会终身发作,且发作频率高,需坚持长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巩固和维持期的治疗,可控制症状、防止症状复发、促使身体缩短病程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只要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来源:津云新闻、央视新闻、健康北京 编辑 | 周 娜 责编 | 曾义峻 审核 | 黄海
知网已撤稿!副校长翻译抄袭英文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凌晨通报→
付2700万赎金后,菲律宾“钢铁大王”仍被撕票,知情人谈内情
强对流+冷空气+大暴雨!未来几天广西天气→